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大突破 我們在記錄

  • 發佈時間:2016-01-01 02:31:0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媒體,是時代的記錄者。一份《科技日報》,記錄著30年科技發展的歷史。

  30年來,我們報道了科技界各個領域的重要成果、發現,我們和科研工作者攜手同行。超級電腦、高鐵、量子通信、鐵基超導……我們一起重溫那些零突破、新第一、大跨越。

  航太: 中國人的“太空舞步”

  文·本報記者 付毅飛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載人航太工程,是從神舟七號任務開始。載人航太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1992年正式批准後,本報一直高度關注。2011年起,我從報社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承擔起載人航太報道重任。從天宮一號到神州八號、九號、十號,我一次次踏入酒泉發射場,目擊火箭和飛船在火焰中升空。在任務以外,從飛船載人艙、長2F火箭、逃逸塔,到交會對接雷達、高精度加速度計……我對這項讓無數航太人費盡心血,由一個個部件、一台臺設備、一套套系統組成的龐大工程逐漸了解,滿懷敬仰。

  除載人航太,本報對我國航太領域各重大專項的報道均十分重視。對探月工程,從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到探月三期飛行試驗器任務,本報記者從未缺席;對高分專項,高分一號、二號以及剛剛實施的高分四號發射,我都在現場;對北斗導航,從亞太區域組網、新一代北斗衛星陸續發射到北斗産業發展,本報記者持續跟進……

  2016年我國航太事業將繼續騰飛,全年將實施以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首飛,以及天宮二號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等為代表的2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本報仍會進行全方位報道。

  超級電腦: 不斷刷新紀錄的大國重器

  文·本報記者 唐先武

  超級電腦是大國綜合實力的象徵,也是確保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超級電腦已成為大國重器之一。

  臺式機、筆忘本電腦,是人們對於電腦的普通印象。當我走進國防科技大學電腦研究所,看到一排排組櫃,説這是電腦,真是嚇了一跳。從此高度關注,前後有十余次報道。

  大傢夥有大功能!2009年10月,該校將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天河一號”展現在世人面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研製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的國家。2015年7月13日,在超級電腦TOP500組織發佈的第45屆世界500強排行榜上,天河二號超級電腦系統再次位居第一!這也是天河二號連續5次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

  專家胡慶豐對記者説:“世界第一併不是最終追求,我們更看重的是第一背後有自主創新的技術支撐,而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在科技前沿領域,強國交替領先是一種常態。我們的目標是讓超級電腦的自主創新技術始終名列前茅。”

  鐵基超導: 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

  文·本報記者 李大慶

  1987年的國際超導研究熱是本報最早關注的科技熱點之一。當年3月4日晚21時,北大物理系實現在絕對溫度91K時超導材料電阻為零,從而平了日本同行24小時前創造的世界紀錄。本報以通訊的形式及時呈現。

  伴隨著這項研究的國內外進展。本報一次次及時報道,從未缺席。

  2008年5月10日,中科院物理所宣佈,該所在國際凝聚態物理學界主導了新一波的高溫超導研究熱。在此之前的超導研究,一般都使用銅基材料,鐵因具有磁性從未被列入超導材料之列。在日本科學家指出氟摻雜鑭氧鐵砷化合物在26 K(-247.15°C)時具有超導電性後,中國多個科研小組開始了鐵基超導材料的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員在這一波研究中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次日,本報在一版主打位置以《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我國科學家引領國際高溫超導新潮流》為題報道了這一成果。

  2014年1月10日,鐵基超導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本報在第二天推出整版的長篇通訊,詳細介紹了我國鐵基超導的研究歷程。

  超導,過去的驚喜、未來的期待,我們都忠實記錄。

  大亞灣實驗裝置: 揭示神秘粒子的真相

  文·本報記者 高 博

  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裝置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實驗物理成就。

  2012年4月,我來到大亞灣核電站旁的一個山洞口。親臨現場的我,貪婪地打量著3000多米長的山下洞窟,山體內鑿空的5個數十米高的實驗大廳。核電站釋放的無數反中微子,穿過山洞裏的我們,落入科學家的陷阱,我想搞清楚科學家的熱情所在。

  採訪短暫而興奮,寫作是反覆思慮的。我和同事合寫的長報道《捕獲變身的中微子》,兼顧科學歷史與現場,刊出後很受讀者認可。

  如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已經完成預期目標。新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已經在廣州西邊的江門展開建設。江門實驗裝置除了研究中微子的品質順序問題,還會檢測超新星爆發和地球內部的中微子流,世界上還沒有同規模的類似裝置。科技日報密切關注江門實驗裝置的進展,如果幾年後它能解開中微子品質順序之謎,就會為完全了解中微子並探尋宇宙不對稱之謎打下基礎。

  高鐵: 貼地飛行的“中國速度”

  文·本報記者 矯 陽

  從時速200公里起步,迅速追趕直至380公里,中國高鐵用短短6年走完了世界40年的高鐵歷史。

  在京滬高鐵開通前夕,本報于2011年5月24日,刊出《中國速度——寫在京滬高鐵即將正式運營之際》,全文1700余字,一版三分之二篇幅和三版整版。文章與版式可謂氣勢恢宏,借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從各個角度詳盡地闡釋了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成功歷程。

  至今,這篇通訊仍為許多奮鬥在高鐵事業的工程師及關注中國高鐵發展的讀者們樂道。2011年6月30日,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建成並投入運營。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基礎設施設計速度為每小時38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條一次建成里程最長、連續運營速度最高的高速鐵路。其中,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列車CRH380A也首次上線運作。京滬高速鐵路工程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如今,中國高鐵發展成就斐然,里程已達1.9萬公里,佔世界運營總里程60%,而且有了中國標準,儼然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開始走向世界。

  中國高鐵,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我們忠實記錄著它發展的每一個科技細節!

  秦山核電站: 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心劑”

  文·本報記者 付毅飛

  2002年11月19日上午,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一號機組在浙江海鹽首次成功並網發電。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副總裁嘆道:“這是神話般的工程。”那一刻,我在現場見證。

  1983年6月,轟鳴的機械聲在浙江海鹽杭州灣響起,秦山核電站從藍圖走向了現實。這是中國核工業60年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核電成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心劑”。

  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于1991年12月首次實現並網發電,這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投産的唯一一套核電機組。秦山核電站三期工程,是中國核工業首次向重水堆核電技術發起挑戰,2003年7月全面建成投産。2015年1月12日,秦山核電站的擴建工程——採用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技術、包括兩台百萬千瓦機組的方家山核電站2號機組成功並網發電。至此,秦山核電基地實現年發電量約500億度,成為目前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最大的核電基地。

  從30萬千瓦到百萬千瓦,從壓水堆到重水堆,本報記者忠實記錄了這段承載國人“核電夢”的艱辛歷程。

  量子隱形傳態: 多個“首次”讓世界同行驚奇

  文·本報記者 吳長鋒

  2015年12月11日,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佈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名列榜首。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所做工作迄今最高的榮譽。

  潘建偉和他的研究小組的多個“世界首次”讓世界同行感到驚奇: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三、四、五、六、八光子糾纏……

  在科學家創造歷史的同時,科技日報第一時間見證了中國科學家一次次的創舉。在中國學術界對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還很陌生的時候,當年年僅29歲的潘建偉有關實現未知量子態的遠端輸送的研究成果,被《自然》雜誌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那時起,作為科技日報記者,就同玄奧的量子理論形成了“糾纏態”,十多年間,我有幸在第一時間獲知每一次重大發現與突破,采寫的稿件也會第一時間出現在科技日報的品牌欄目——“最新發現與創新”裏,迅速傳遍全世界。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叩擊微觀世界大門

  文·本報記者 王 怡

  1987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還在安裝調試階段,本報記者就對這個“大傢夥”進行了報道。跟蹤報道這臺大裝置的記者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本報對它的關注熱情一點沒變。

  作為我國第一台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至今都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使它成為本報2015年“走進大科學工程”欄目不可或缺的一員,也讓我有幸和它來一次“親密接觸”。

  在高能所工作三十多年的張闖研究員告訴我,這臺大科學裝置從建成到改造一直都在發揮出色的作用,尤其是改造後性能的提高,使科研人員在輕強子譜的研究、粲偶素的衰變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物理成果。同時,它的建設和運作還産生了很多“副産品”,其自主研製的設備超過85%,為後續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中國散裂中子源和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等奠定了技術和人才基礎。

  作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寄生裝置——同步輻射曾在非典時成功解析SARS冠狀病毒蛋白酶大分子結構。目前,它每年為100多個科研單位的500多個課題提供服務。

  大飛機C919: 自主創新彰顯中國力量

  文·本報記者 劉曉瑩

  踏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總裝車間,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發出錚錚的光芒。2015年11月2日,C919正式總裝下線,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終於成真,中國終於造出了自己的大飛機!第二天本報一版的6篇報道,從多個角度對C919進行了全面解讀。

  但與此同時,質疑聲四起——C919是國人驕傲還是進口組裝貨?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和同事來到總裝現場,與C919總師、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以及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技師、管理人員進行深入的交流,懂得了我國作為C919的“老闆”在設計、研發、製造這款大飛機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向讀者傳遞了“組合也是創新”的涵義。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大飛機,幾代航空人矢志不渝的強國夢終於在這個冬天實現。這一刻,科技日報在現場,我們有幸見證了C919的誕生,希望它早日駛向藍天,彰顯中國力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