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懸念疊起:5大猜想揭秘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

  • 發佈時間:2015-12-31 07:1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特稿·新華國際客戶端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多個國家將迎來重要選舉,其中最受關注的自然是美國總統選舉。

  希拉裏·克林頓能否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共和黨能否奪回白宮?“大嘴”唐納德·特朗普真能一黑到底嗎?懸念或許要等到11月8日那一天才能揭曉。

  【猜想一:民主黨拒絕輪替 希拉裏圓夢白宮】

  按照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坐莊的傳統,下屆美國總統似乎應該是一名共和黨人。過去24年來,白宮按照“民主—共和—民主”的節奏換了三位主人,都贏得連任,幹完兩個任期,這回也該輪到共和黨了。

  不過,穆迪分析公司根據其號稱自1980年以來每次大選都押準的預測模型,認為民主黨有望憑藉經濟形勢上的利好擊敗政治形勢佔上風的共和黨,繼續執政。畢竟,民主黨政府成功帶領美國走出金融危機,經濟強勁反彈,失業率穩步下降,就業市場持續改觀。這與共和黨2008年在金融風暴中失去白宮的慘象大相徑庭。

  如果真是這樣,意味著希拉裏有望圓自己的“白宮夢”,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刁大明預計,希拉裏最終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可能性空前大,如果她在明年2月1日和9日先後贏得艾奧瓦州和新罕布希爾州的預選,基本上就可以鎖定提名了。

  刁大明同時分析,“郵件門”、克林頓基金會財務爭議以及其他可能的潛在醜聞會是重要變數,關鍵看醜聞升級的程度和希拉裏的公關能力,“民主黨2016年的成敗全繫於希拉裏一人”。

  【猜想二:特朗普一黑到底 卻重演戈爾悲劇】

  2015年美國政壇最令人瞠目的莫過於“特朗普現象”。這名地産大亨自宣佈參選以來幾乎一直領跑共和黨預選,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後,各種爭議言論招致批評,非但沒有拉低他的人氣,民意支援率反而一直居高不下。按照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的説法,這真是“幾十年未見之怪現象”。

  袁鵬認為,這其實是美國國內政治生態十幾年、二十幾年來變化的一個結果。一是政治兩極分化,兩黨水火不容,紅藍分明;二是社會貧富分化,中産階層縮水;三是近幾年種族矛盾一點就著。社會心理失衡、代際交替、焦慮加劇,民眾對傳統政治厭倦,求新求變心理爆發,在這一背景下,“出來一個‘大嘴’的特朗普,説的好像政治上都不正確,但是都説到我們心坎上,然後大家就都支援他”。

  刁大明預計,如果特朗普贏得2月1日和9日的艾奧瓦和新罕布希爾預選、甚至只贏得其中一個,進而在南卡羅來納州預選中表現不俗的話,最終獲得提名的可能性就的確比較大了。明年很可能出現特朗普與希拉裏的對決。

  只是,根據穆迪分析公司的模型,特朗普或許會重蹈2000年民主黨候選人、時任副總統阿爾·戈爾的覆轍,贏了選民票,卻輸了選舉人票。模型預測,兩黨候選人在全國範圍的得票率可能不相上下,但按照美國總統選舉“贏者通吃”的規矩,民主黨能拿到326張選舉人票,共和黨只有212張,特朗普“杯具了”。

  【猜想三:共和黨暗箱操作 特朗普獨立參選】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賈慶國教授認為,特朗普能否成為共和黨候選人還有很大不確定因素,支援共和黨的選民最後還是會選擇一個比較可靠的人,而不是説得讓大家痛快的人。更不用説爭取中間選民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共和黨整合自己力量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民主黨有利。

  正是出於對特朗普贏人氣卻輸選戰的擔心,共和黨高層密謀偷梁換柱,讓更有把握的人選取代特朗普。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罕見地要求在明年3月15日“超級星期二”前舉行預選的各州委員會必須採取比例分配的方式。這意味著,特朗普即便可以贏得某個州的預選,也必須與其他競選人按照得票比例分配代表、而非“勝者全得”。這就降低了共和黨預選很快産生勝者的可能性,為暗箱操作留出了空間。

  然而,一旦預選開始後那些人氣原本很低的競選人紛紛退選,形勢仍會趨向明朗。刁大明分析,3月15日前後如果無法確定提名人,最終的爭奪極可能就要延續到7月18日到21日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屆時,政黨高層精英的作用將更為突出。但是,如果共和黨執意提名在預選中表現極差、民意明顯不支援的競選人,否則勢必會導致內亂甚至黨內分裂。

  如果特朗普被“換”,會不會一怒之下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呢?刁大明認為,雖然特朗普與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約定不獨立參選,但仍舊存在這種可能性。前提是,特朗普仍有一定“基本盤”支援;如果各州預選的結果是基本盤被其他競選人瓜分,他就沒必要獨立參選了。要是特朗普獨立參選,勢必會分流共和黨的選票,就像電腦産業大亨羅斯·佩羅在1992年和1996年那樣,民主黨就更開心了。

  【猜想四:共和黨推“小鮮肉” 希拉裏不敵青春】

  如果共和黨要“換普”,擠掉特朗普的很可能是政壇“小鮮肉”、佛羅裏達州聯邦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從現階段民調看,只有魯比奧對陣希拉裏才略有勝算。

  魯比奧身上帶有“茶葉黨”標簽,又有一定的執政經驗,而且是拉美裔,在移民改革和對外政策等內外關鍵議題上均有積累,更重要的是,他比希拉裏年輕24歲,跟希拉裏的女兒是同一輩人,代表著新生代力量。

  刁大明介紹説,魯比奧的確會反襯出希拉裏的年齡劣勢。如果明年10月將滿69歲的希拉裏獲得提名,不僅會打破性別天花板,還會是民主黨建黨188年以來最年長的總統候選人。反觀魯比奧,屆時只有45歲,與希拉裏的年齡差僅次於2008年貝拉克·奧巴馬與約翰·麥凱恩差25歲的最大紀錄。而奧巴馬當年能夠擊敗麥凱恩,年輕是一點明顯的優勢。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近年來共和黨悄悄完成新老交替,一些政治新星嶄露頭角:比魯比奧只大一歲多的保羅·瑞安今年10月成為1869年以來最年輕的國會眾議院議長;另一名潛在“換普”人選、得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特德·克魯茲跟魯比奧一樣,都是在第一屆國會參議員任上就競選總統。

  刁大明説,由於沒有足夠樣本,無法充分證明年齡差的確切影響,但希拉裏對陣魯比奧肯定會重塑兩黨競選在基本盤或者議題闡釋上的格局。希拉裏再次不敵“青春”,魯比奧“新人”勝“老人”,也未可知。要知道,2008年在預選時擊敗希拉裏、最終問鼎白宮的奧巴馬,也是在首次擔任國會參議員就競選。

  【猜想五:“十月驚變”攪選情 中國“躺槍”機會少】

  2016年美國大選議題不少,但會以國內議題為主。刁大明介紹,實際上2014年中期選舉時的議題就不是特別明確,當時經濟與就業、醫改、移民、“拱心石”輸油管道計劃等成為不同層次選舉的議題,總體上呈現“反奧巴馬”趨勢。明年大選還是會圍繞國內議題為主線,民主黨會充分利用經濟與就業的緩慢轉好,醫改、移民、含宗教意味的社會議題則會成為共和黨的抓手。

  至於打擊“伊斯蘭國”等外交和安全議題是否會影響選情,刁大明認為,隨著中東局勢變化,也可能出現所謂“十月驚變”。但共和黨未必會得到太多好處,因為一旦獲得提名,希拉裏極可能在中東或反恐議題上明顯與奧巴馬“切割”,轉而採取強勢態度,還可以憑藉擔任4年國務卿的經驗,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國際危機。

  美國選舉常常熱炒“中國議題”,不過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教授認為,“中國”可能不是2016年大選一個熱炒話題,因為美國有太多更抓美國人眼球的議題。“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少一些對中美關係的介入,這是好事。”

  刁大明説,美國競選人喜歡借助炒作中國議題體現自身維持美國國際領導力的“能力”。相比以往與經貿“掛鉤”,目前美國選舉政治中的中國議題存在從“低政治”為主到“高低政治”並存的趨勢。

  刁大明認為,中美關係對兩國而言都極為重要,作為影響今後4年美國內政外交的重要選舉,兩黨競選人討論中美關係是正常的,但是應該理性、務實、有基本常識地討論中美關係,而不是無端抹黑、煽動民粹主義。選舉政治對民意具有重要的塑造效果,負面炒作中國事務,勢必會扭曲美國公眾的對華態度,損害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從這一角度出發,美國政治人物對中國事務的負面炒作,是對美國國家、人民不負責任的選舉技倆,無異於飲鴆止渴。(胡若愚 馬驍)(特稿·新華國際客戶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