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袋獾中發現第二種可傳染癌症
- 發佈時間:2015-12-30 01:30: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8日電 (記者林小春)澳大利亞與英國研究人員28日説,在澳大利亞袋獾中發現了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這種癌症與此前發現的第一種可傳染的袋獾癌症一樣均可導致面部腫瘤。
可傳染的癌症被認為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它通過癌細胞而非病毒在群體中傳播。此前已知的可傳染癌症僅有3種,分別是在袋獾中傳播的面部癌症、在狗之間主要通過交配傳播的犬傳染性生殖道腫瘤以及在北美軟殼蛤中傳播的一種白血病。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和英國康橋大學研究人員當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説,第二種可傳染的袋獾癌症是2014年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東南部的一頭袋獾身上發現的,其導致的面部癌症與1996年發現的第一種可傳染的袋獾癌症看上去十分相似,但它們的染色體發生重排,在遺傳學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癌症。
論文第一作者、塔斯馬尼亞大學的露絲·派伊在一份聲明中説,自去年發現第一例袋獾感染病例以來,他們又在同一地區的另8頭袋獾身上檢測到這種癌症。
研究負責人之一、康橋大學的伊麗莎白·默奇森表示,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可傳染的癌症在自然界中極其罕見,但新發現讓人們對此産生懷疑。
默奇森説:“以前,我們認為袋獾很不幸,才成為一種可傳染癌症的受害者。但現在我們發現了袋獾還有第二種可傳染的癌症,這不禁讓人想知道,袋獾是否特別容易罹患這種類型的癌症,或是可傳染的癌症在自然界中可能不像我們以前想像的那樣罕見。”
袋獾是一種有袋類肉食動物,主要生存于塔斯馬尼亞島,因攻擊性強而獲稱“塔斯馬尼亞惡魔”。此前發現的第一種袋獾面部癌症常出現于袋獾面部或嘴部,會擴散至袋獾內臟,通過撕咬或身體接觸而傳播。過去10多年,由於袋獾面部癌症肆虐,野生袋獾數量大幅減少。澳大利亞2009年把袋獾列為瀕危物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