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更好發揮市場對糧價調節作用

  • 發佈時間:2015-12-29 05:35:48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這意味著,中央為破解糧食國內外價格倒挂難題開出了藥方,也釋放出更好發揮市場對糧價調節作用的信號。

  為刺激糧食增産、帶動農民增收,我國連續12年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價政策,有效地保證了糧食安全,使13億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然而,隨著農民種糧成本快速上升,政策性收購價節節攀升,糧價越來越偏離市場。目前,國內糧食價格遠高於國外,不僅給糧食行業和市場生態帶來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也不利於糧食的穩産和農民增收。

  一面是連年的糧食大豐收,一面是庫存糧食銷售難、現有庫存爆滿等問題,如何安放新糧成為各地面對的棘手難題。近段時間以來,受收儲價格影響,賣糧難現象有逐步抬頭趨勢,有的收購點甚至出現了為賣糧而“走後門”的現象。雖然有關部門通過採取及時啟動收儲、引導市場預期等措施,使目前國內糧食市場暫時趨於平穩,但可以預見,如果不加快糧食政策改革,賣糧難等一系列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近年來,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我國積極探索從單純制定最低價格和實行糧食臨時收儲,轉向逐步實行目標價格制度,努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得一些成效。例如,對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

  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就是有益嘗試。不斷完善的目標價格制度,正在成為我國改進農産品市場調控方式、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的重要途徑。

  在更好發揮市場對糧價調節作用的過程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底線。只有從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上找出路,發揮好市場供求在價格形成中的基礎作用,才能破題當前糧食價格倒挂難題。同時,仍需謹慎調整,穩妥推進糧食價格的“價補分離”,保護好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