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觀點:通過供給側改革重塑發展動力

  • 發佈時間:2015-12-28 21:25:21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決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使供需在更高水準實現新的平衡;就是要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改善供給品質,創造新供給、培育新需求;就是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盤活過剩産能沉澱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産要素,讓生産要素從低效率領域轉移到高效率領域,從已經過剩的産業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産業,進而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過去一個時期,我們主要是從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比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都實行了比較大力度的擴大內需政策,這在當時傳統産能的市場需求還有空缺的情況下是有效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結構升級並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需求轉換,傳統産能接近或達到上限規模,原有的供給結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再簡單用擴大投資的辦法化解供需矛盾,投資的邊際效應就會明顯遞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趨於減弱,還會使現有矛盾和問題後延,使潛在風險進一步積累。因此,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供給側改革並不意味著需求管理的退出

  如果説需求側政策比較強調通過擴大投資和引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話,供給側改革則更強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在市場競爭中適應需求多樣化、高端化和服務化趨勢,把資源更多配置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降低企業稅費,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鬆綁;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促進生産要素有序合理流動。

  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價格,價格信號引導資源配置,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需求管理和需求政策的退出,兩者應相互配合,互為促進。需求管理主要是適度擴大總需求,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為供給側改革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供給側改革則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品質,擴大消費需求,增強經濟內生動力和活力,為中長期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當前經濟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一些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潛在風險顯性化的可能性增大。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部市場需求變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內在因素,即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換言之,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反彈,而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影響深遠:一是增強經濟內生動力。通過擺脫要素驅動,改變過去一個時期依靠資源和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轉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産率,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增長。二是推進結構調整。通過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實現供需在更高水準上的結構平衡。三是增強體制活力,通過化解過剩産能,加大資産重組力度,促進要素有序合理流動,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總之,要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28日 17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