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中國金融那些事兒(上)

  • 發佈時間:2015-12-28 14:34:20  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猜得到開頭,卻猜不到結尾。用這句話形容今年的中國金融圈並不過分。即將過去的2015年,是中國金融業風雲變幻的一年,一方面,是銀行從業人員感慨“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日子越來越難過;另一方面是保險行業尤其是壽險行業展示出巨大的潛力,各種行業規範出臺,各家保險企業公佈的數據也無不在佐證,保險行業迎來一個好時代。

  除此之外,這一年的金融圈還發生了哪些大事件?不妨跟隨本報一起從年頭到年尾回顧一番吧。綜合整理記者馮云云

  1民間徵信機構開閘

  1月5日,央行宣佈將個人徵信業務向民間開放,首批獲准8家入圍機構,除了鵬元、中誠信等傳統徵信機構,阿裏旗下芝麻信用、財付通旗下騰訊徵信等網際網路公司入圍。

  雖然有些機構對於獲得第一批“入圍”的名單而感到不解,但是央行此舉意義深遠——中國個人徵信業務將迎來市場化發展。有券商基於中美兩國徵信市場研究預測,國內個人徵信市場應當有千億元的市場空間。

  在最初發佈通知時,央行給這8家民營徵信機構的準備時間是6個月。

  今年4月中旬,8家機構就開始向央行進行中期準備工作彙報。

  到了今年的6月底,8家徵信機構面臨大考,7月份,多家個人徵信機構負責人在公開場合紛紛表示,已經完成了牌照驗收工作,正式獲得牌照指日可待。

  積極的信號透露:8家機構極有可能全部獲得牌照,一旦牌照正式頒發,將打破央行徵信中心一家獨大的格局,民間的徵信機構開業在即。

  不過,截至記者發稿時,也並未傳來任何一家徵信機構獲得牌照的消息。

  從無民營徵信機構到8家機構“瓜分”個人徵信市場,是否會造成激烈競爭?業內人士表示,8家徵信機構在生活應用場景、網際網路金融方面,競爭會比較激烈,但是應該不存在一家兩家通吃,應該會多家共同分享大部分,少數的兩家會分享小部分的格局。未來,我國個人徵信行業將呈現先“百花齊放”,後逐漸“歸集”的過程。

  2年內五次降準降息

  10月23日,央行宣佈降準降息,經過這次雙降,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35%; 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5%。

  這已經是2015年內第5次降準,第5次降息。

  2015年的第一次降準,發生在2月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緊接著的3月1日,央行繼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接下來的4月、5月、6月、8月、9月,央行又輪番進行了降準、降息、雙降、降息、降準,年內共計5次降準,5次降息。

  其實,早在2014年,就有經濟學家預言,2015年中國將全面進入降息通道,有專家分析稱,高融資成本是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並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來形容央行年內的5次降息降準,稱中國正式進入降息週期。

  事實上,歷年來央行調整利率、存款準備金經常有,只是今年格外頻繁。這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意味著錢存進銀行的利息收益越來越少,對需要貸款買房的人來説,降息降準則相對是利好,因為經過這幾次降息,到了2016年初,每個月能比上一年少還幾百元。

  3保險業邁入“償二代”監管時代

  從3月23日開始,保險行業以風險為導向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簡稱“償二代”正式進入試運作期階段。

  2012年3月,保監會發佈償二代建設規劃,明確了償二代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013年5月,保監會完成了償二代頂層設計應用,發佈整體框架,勾畫了償二代建設目標,隨後陸續成立了18個項目組,聯動開展技術攻關。2015年2月,保監會向各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和資管公司下發償二代17項監管規則和過渡方案,償二代試運作過渡期開啟。整個過程,歷時僅僅三年。

  從2013年立項到2015年過渡運作,“償二代”的實施效果已經超過行業預期。

  對中國金融圈來説,“償二代”的推出不亞於保險業的一場革命,這倒逼保險業轉型升級,將以規模增長為導向的發展轉入行業的精耕細作上。但是,對於中小保險企業而言,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銷售渠道看,保險公司在“償二代”下會更傾向於網銷或者與大型企業合作發展團險業務,監管新規實則利好大型的保險公司,小型的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大的資本壓力。

  4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

  十年磨一劍,討論研究了十年,5月1日起,醞釀已久的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各家銀行向保險機構統一繳納保險費,一旦銀行出現危機,保險機構將對存款人提供最高50萬元的賠付額。一個公認的説法是,存款保險制度落地,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實質性一步。

  新聞熱點起源於2015年3月31日。

  這一天,國務院發佈第660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公佈《存款保險條例》,並決定該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險條例》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的日期是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儘管刻意選了這樣一個全民出遊的日子低調的推出,但這一制度還是被廣泛流傳。

  大家對這一制度並不陌生,因為在中國,從1993年頒布《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到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存款保險條例》,整整經歷了22年。

  我們能看到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字面解釋,是指由存款性金融機構共同建立一個保險機構,並按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金融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産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俗稱“給銀行上保險”。

  據央行統計,目前國記憶體款在50萬元以下的賬戶佔全部存款賬戶的99.7%。也就是説,實施這個制度後,一旦銀行發生危機,絕大多數儲戶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

  5銀行利潤增速持續下降

  2014年,中國銀行業經歷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加速、存款被網際網路理財産品分流、大客戶議價能力提升等因素影響,銀行息差進一步收窄,曾被稱為“最容易賺錢”的銀行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2015年4月,普華永道對12家已發佈年報的國內上市銀行的業績進行分析後表示,2014年,主要上市銀行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長7.29%,增速較2013年放緩5.26個百分點,2015年,這一增速還在放緩。

  尤其隨著民營銀行的相繼開門,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放開,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2015年是更加艱苦的一年,息差進一步收窄。

  雖然四季度還沒有結束,但是從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上市銀行公佈的季度報上來看,經濟下行,上市銀行的季度報來看,除極個別銀行,多數銀行的凈利潤增速普遍降至個位數。以三季度財報為例,16家上市銀行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速2.1%,其中五大行凈利潤增速均下滑至1.0%以內,相比之下,城商行的表現搶眼。

  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以及平安銀行四家利潤增速仍保持在兩位數,其中南京銀行最高為24.48%。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銀行利潤增速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利率市場化等一系列措施,都對銀行盈利造成了影響。“但銀行凈利潤下降,並不代表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的下降。”

  不過,對於中國銀行業的未來發展,經濟學家都持樂觀的態度,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容顯文就曾公開表示,儘管中國銀行業正面臨拐點,但總體上資本充足率不斷增強,中國銀行業的風險抵禦能力良好。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曾表示,當下銀行業已經逐漸從只做大公司的大生意,轉向“啃骨頭”的實體經濟以及服務民生中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