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奧科杯科技日報2015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 發佈時間:2015-12-28 01:30:3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科技是一種迷人的信仰。理論的改寫、技術的更疊,都讓我們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變世界。

  2015年的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有對基礎物理的求索,對宇宙深空的探測,對人腦功能的發掘,也有對爭議性技術的討論,對氣候變化的思考……而最讓我們欣喜的是,今年的國際“十大”,有了更多來自中國的消息。

  1.中科大首次成功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西方科幻電影中不乏“超時空轉移”的吸睛情節,而中國古代誌怪小説《聊齋志異》中也描述過嶗山道士教習“穿墻術”的有趣故事。現實中這樣的場景真能上演嗎?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團隊2月份公佈的一項突破性研究,似乎讓這一話題又熱了起來。

  從理論上來説,一個粒子所有的性質都可以通過量子糾纏傳到很遠的地方。這便是1993年美國科學家貝內特等人提出的量子隱形傳態的概念,即通過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態攜帶資訊,然後利用兩個粒子在遙遠距離上的詭異互動,將資訊傳送到接收地點進行複製。

  1997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塞林格的團隊首次在實驗中傳送了一個光子的自旋,當時潘建偉作為塞林格的學生,也參與了這一項目。此後,原子自旋、相干光場以及其他的單個量子態也相繼被成功傳送。但是,所有這些實驗都局限于基本粒子的單一自由度的傳輸——只是把粒子的某一個性質“轉移”到了另一個粒子上,而其他的性質卻被破壞了。

  時隔18年,中科大的團隊研發出“非摧毀性的測量技術”,首次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同時傳送了單光子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兩項資訊。量子隱形傳態是構建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系統最關鍵、最基礎的“磚石”,而這項最新成果則將相關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至於人或者物體的“瞬移”,顯然仍屬於科幻範疇。且不説做到完美的無損複製有極其苛刻的技術難度,單是“使用不同原子異地重建的我,還是我嗎”這個哲學命題,就已經讓人“細思恐極”了。

  2.“羅塞塔”號探測器在67P彗星上發現氮和氧

  這是一塊天文學上的羅塞塔石碑——人類歷史上首次將一個航太器送上彗星軌道並且成功登陸彗星。

  宇宙叢林十年漂泊,遠離家園上億公里,“羅塞塔”號探測器和它的登陸器“菲萊”的職業生涯並不容易。對於那顆冷艷孤獨的彗星來説,這是一次不請自來的造訪;但對地球上的我們來説,這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

  在2015年3月,通過“羅塞塔”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和數據,我們了解到67P/丘莫留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彗星)的組成和內部結構,也首次探測到了珍貴的元素——氮。這是太陽系形成時最常見的氮的類型,被科學家稱為“最想找到的分子”。在早期的探測中,科學家主要在氨或者氰化氫的化合物中檢測到氮,而本次發現的分子氮,則是第一次。

  在10月份,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小組通過對“羅塞塔”號數據的分析,在67P彗星彗核周圍的氣體——彗發中發現了氧氣分子。雖然科學家們在其他有冰的天體,例如木星的衛星和土星的衛星上也發現過氧氣,但對彗星來説這仍是破天荒的頭一次,極有可能刷新人們對太陽系形成過程涉及的化學反應的認識。

  67P彗星帶著“羅塞塔”和“菲萊”不斷靠近太陽,最終,它們跟地球的距離會再也無法滿足通信的要求,或者在那之前就已把自己的能量耗盡。但這一任務送給地球的寶貴數據,蘊含彗星保存了數十億年之久的太陽系初期“資料”。人類可從其中提煉出關於自身形成和生命起源的重要資訊,並借此回溯太陽系古老的歷史。

  3.人類首次近距離觀察冥王星

  太陽系最大起大落的成員要數冥王星。自1930年被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的相關爭議一直不斷,即便全球教科書上都已將之冠以“第九大行星”名號,終於還是在2008年被踢出局,降級為“矮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2006年發射了“新視野”號探測器,目標直奔冥王星,9年後,美國東部時間2015年7月14日7時49分,“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成為首個探測這顆遙遠矮行星的人類探測器。

  “新視野”號形似一架三角鋼琴,搭載有77千克推進劑,包括10.9千克二氧化钚作為動力能源。它是迄今速度最快的探測器,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飛行了48億公里。與其同行的,是冥王星發現者克萊德·湯博的一部分骨灰,以及NASA徵集的45萬人簽名。在旅途中,它還順路拜訪了土星和海王星。

  人們此前對冥王星幾乎一無所知,此次“會面”使人類對冥王星的認識發生革命性變化——其直徑為2370.6公里(±19.3公里),密度比此前預想的更低些,內部可能擁有更多的冰和更少的岩石,科學家還證實了其北極確如所推測的那樣由冰組成,而且還富含甲烷和氮冰……

  目前,“新視野”號探測器還在繼續前行,將進入太陽系邊緣神秘的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天體被認為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尚未來得及成長為行星的殘骸,記錄著太陽系最初形成時的歷史,因此,未來的“柯伊伯帶”之旅,某種意義上也是在窺探太陽系的起源。

  “新視野”號拜訪冥王星,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媒體、天文學界以及廣大科技發燒友的狂歡。毋庸置疑,人類首次近距離觀察冥王星,標誌著行星探索黃金時代頂峰的到來。

  4.科學家開發出有效率極高的埃博拉疫苗

  從2014年起,一種向來只是非洲偏遠地區短暫局部出現的病毒,在短短幾個月內呈幾何增長之勢暴發,名為埃博拉的幽靈徘徊不散。世界衛生組織(WHO)稱之為:迄今為止所面對的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戰。

  只有恐懼,比病毒傳播的更快。疫區醫務人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感染死去,幾內亞出生才三周大的孩子成為病毒感染者……而我們,用以遏制埃博拉的最佳方法正在失效——感染者接觸追蹤——應對病毒傳播的基石之一,已經趕不上疫情發展的速度了。更痛苦的是,相關藥物與疫苗的研發仍令人失望。

  直到今年4月,埃博拉疫苗順利進入人體試驗階段。8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經過初步臨床實驗分析,一種由加拿大衛生部等機構研製的VSV-EBOV疫苗對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非常有效,2000多名埃博拉病毒密切接觸者在接種疫苗後無一人染病,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保護效果介於75%至100%之間。該疫苗包括一種弱化後的活病毒,被改造用來生産埃博拉蛋白質。目前,根據仍在幾內亞進行的臨床測試初步分析,暴露在病毒中後不久接種疫苗的患者,疫苗可為其提供近乎100%的保護。

  在疫情最嚴重的獅子山、賴比瑞亞和幾內亞,已有過萬人的生命無法挽回,原本脆弱的經濟愈加糟糕。這場病毒大流行如同噩夢一般。但現在,疾病正在退去。

  5.美國科學家完成目前最複雜人腦直連實驗

  大腦中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彼此通訊,形成100萬億個突觸,數量之繁密,勝過整個銀河系的星辰。我們可以探索數光年之外的星系,卻對兩耳間的大腦知之甚少。

  2013年,歐盟和美國先後啟動“人腦工程”和“腦計劃”,分別計劃十年內投入10億歐元和45億美元,向“最後的科學堡壘和終極前沿”——“腦科學”進軍。

  今年9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腦—腦直連方式,讓5對受試者通過網際網路傳遞大腦信號來玩問答遊戲。這一實驗首次證明兩個大腦可以直接連接,且無需發聲,一方就能準確猜出另一方的想法。

  這是目前人類進行過的最複雜的腦—腦實驗:答辯人戴上一頂記錄腦電活動的腦電圖機(EEG),當看到電腦螢幕上顯示出一個物體,比如一隻狗,另一個詢問者也看到了一組可能的物體和相關的問題。點擊滑鼠,詢問者發送一個問題,答辯人則通過凝視連接在監視器上不同頻率閃光的LED燈來回答“是”或“否”。兩種答案都會通過網際網路發送信號到詢問者,激活其頭部後方放置的磁線圈。但只有“是”的答案能夠生成足夠刺激詢問者視覺皮層的信號,並讓其看到一道波狀或細線狀的閃光,這種現象被稱為“幻視”。通過這種反饋,詢問者能確認並指出正確的物體。

  此次採用的非侵入式的連接方式,與侵入式(比如植入電極到皮層)手段相比,信號接收雖然比較直接,但信號發送過程確實迂迴和複雜。儘管如此,腦—腦直連卻是未來深層次情感、知識、記憶等“交互”的基礎之一,所以,哪怕只實現了一個拙樸的“遊戲”,仍然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

  如此推斷,雖然受試者大腦中暫時只顯現出一道代表“是”的閃光,卻不亞於1866年孟德爾在著名的豌豆雜交試驗中,當時用以代表不同性狀、後來代表基因的那組大小寫字母。

  6.NASA公佈火星表面有液態水的“強有力”證據

  我們對火星知道的越多,就越勾起人類的胃口。

  這顆紅色星球本身的狀況並不算好,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已鐵了心,要在本世紀三十年代登上火星表面,在這個日期到來前,關於陌生之地的許多重要指標必須清晰明朗。

  北京時間9月28日晚,NASA宣佈利用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上搭載的成像光譜儀,在這顆紅色星球表面的神秘條痕中找到了在水中沉澱形成的水合鹽物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因為它證實了水——儘管是鹹水——流淌在現今火星的表面上,這對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以及人類能否在這個星球上永續生存都具有重大影響。

  這次發現意味著,火星不是我們想像的死寂星球,而是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此前,探測器只是在極地找到了水的固態形式——冰,以及火星幾十億年前也曾擁有海洋、湖泊乃至雪山的證據。現在人們終於發現在火星赤道附近,時不時有著液態水流動。這也讓火星生命的形式基本排除了“小綠人”的可能,更傾向是一些小小微生物。

  液態水的存在,還意味著它可供未來登陸火星的人類使用。如果火星本身一點水也沒有,那麼就要宇宙飛船運送,代價高昂。另一方面,人類的生存也離不開氧氣,這個資源在火星上十分稀缺。但有了液態水,就可以用它來分解出氧氣,所以也順便解決了氧供應問題,甚至水分解成的氧氣和氫氣可作為火箭燃料。總之,火星上的液態水,降低了未來探索任務的成本,增加人類在這個紅色星球上活動的“彈性”。

  人類親自踏上這顆赤紅色荒涼行星的日子,註定不會太遠。對於這個偉大夢想,NASA自己是這樣描述的——“一旦我們把靴子踏在火星上,就建立起在其表面進行開拓的可能。接下來,繼續思考人類的下一個腳步要去向哪。”

  7.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諾獎東風,擦亮了一張中華文化“名片”。

  10月5日晚,作為第一個被公佈的獲獎項目,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將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威廉·坎貝爾、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就。其中,屠呦呦因對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分享一半獎金。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幾千年來,對於自然植物資源藥用價值的整理歸納,使中國醫藥學成為一個偉大的寶藏,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藏中發掘出來的。青蒿素可以結合124種蛋白質,干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使瘧原蟲會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現在,以青蒿素為主的聯合療法,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拯救了上百萬生命。

  一直以來,我們希望世界了解中醫藥、接受中醫藥,但並無太多門徑展示中醫藥文化內在的魅力。而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對屠呦呦及其研究成果的肯定,打開了一扇中醫藥國際化的希望之門,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貴資源,也有望被全世界的醫藥學者發掘提高,從而造福人類。

  正如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理查·羅伯茨所説:“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的瑰寶,更是全人類的財富。”

  8.人類成功實現火箭回收

  臨近年終,美國兩傢俬人公司完成了足以載入史冊的火箭飛行。

  12月21日,號稱“矽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創造紀錄,其名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在將11顆通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同時,成功實現火箭第一級的軟著陸和高精度回收。此前,SpaceX曾多次嘗試讓“獵鷹9號”火箭的第一級降落在海上平臺,但均以失敗告終。今年6月“獵鷹9號”在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時發生爆炸。這次發射是爆炸事故以後SpaceX第一次發射火箭——它的成功也標誌著SpaceX可回收火箭技術的巨大進步。

  約一個月前,美國當地時間11月23日,亞馬遜“掌門人”傑夫·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公司發射的“新謝潑德”探空火箭進入地球大氣層內的亞軌道飛行後,首次成功實現軟著陸並完成回收。

  過去,在將衛星或飛船送入太空後,火箭會像石頭一樣落地後報廢。這次軟著陸回收意味著火箭能像飛機一樣重復使用,將顯著降低太空飛行的成本。以“獵鷹9號”火箭為例,發射一次需要5400萬美元,其中燃料價值僅20萬美元。實現一級火箭的重復使用,可使發射成本降低80%。權威人士分析,是足夠強大的電子火箭電子系統讓發動機可以調節推力進而實現平穩著陸。

  人類成功實現火箭回收,給全球航太界上了生動的一課——勇於打破思維定勢才能變“不可能”為“可能”;全新的商業模式也能助力懷揣宇宙夢想的私人企業成功參與高大上的航太事業;即便一波三折,但屢敗屢戰、越挫越勇的執著精神才是遨遊廣袤太空的法寶。

  9.基因編輯技術爭議不斷促國際峰會首次劃出“紅線”

  一項技術,它準確、簡單、易用,卻又備受爭議,將會走向哪?是否應予以暫緩及禁止?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熱潮的主要動力,是被業界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CRISPR全名“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2012年才被科學家發現並加以利用,現已成為生物醫學史上第一種可高效、精確、程式化地修改細胞基因組包括人類基因組的工具。

  CRISPR之風席捲全球,許多科研機構將其開發利用起來。但因為這項技術可以對包括精子、卵子在內的活體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進行修剪、切斷、替換或添加,也就是説,理論上其可以改變特定的遺傳性狀,因而可用來改造胎兒,讓他們不再攜帶家族遺傳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於是,巨大的不安與批評隨之而來——對生殖細胞的基因治療會不會超出原有的範圍?不只是消除會致死或讓人嚴重虛弱的遺傳性疾病,而是逐漸滲透到消除殘疾和小毛病,甚至能夠改變外在容貌,進行各種強化——最終會不會導向“定制嬰兒”?

  今年4月,中國中山大學科學家首次發表了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論文,使用該技術編輯了不能存活的人類胚胎。

  哪怕只是基礎研究,但全球的研究人員和生物倫理學家卻在大規模討論是否應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到人體上。12月,華盛頓,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這場爭論達到了頂峰。來自20多個國家的近500位倫理學家、科學家和法律專家共同參與討論。3天后,峰會發表聲明,明確劃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紅線”:禁止出於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不過,他們並未直接禁止將技術用於基礎研究。

  與會中國專家稱,鋻於該技術將帶給人類治療諸多遺傳疾病的巨大潛力和好處,理應在規範的前提下,謹慎發展和完善該技術,並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工作。

  10.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全球氣候新協議

  地球在變暖,這既是氣候的自然演化所致,更是人為推動的結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專家組去年發佈的第五次也是迄今最全面、最權威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明確指出,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正因為如此,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巴黎協定》釋放出了清晰而堅定的信號: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國際社會正毋庸置疑地走上向低碳轉型的綠色發展之路。

  基於科學的預測,《巴黎協定》制定了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工業化前水準2攝氏度的長期目標,考慮到小島國的訴求,低於1.5攝氏度為理想願景。資金方面,發達國家2009年承諾的“在2020年之前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援助”,如今已是白紙黑字的法定義務。行動方面,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方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減排,這與《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採取“自上而下”的強制量化減排模式不同,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參與。在巴黎大會開幕前,提交“自主貢獻”文件的國家已超過180個,涉及全球95%以上的碳排放量。

  在全球氣候談判過程中,中國始終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不僅作出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承諾,還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南南合作基金”,為貧窮國家減排提供支援,展示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巴黎協定》搭建了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基本框架,如何落實還有待進一步協商。氣候治理是一個漫長征程,唯合作才能共贏,主動才有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