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新政”背後的 人文情懷
- 發佈時間:2015-12-25 01:00: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醫藥領域既是産業、更是民生。回顧這一年,各項醫改“新政”出臺,行業格局的改變,醫藥領域在機遇與挑戰交織中前行。在這一年的報道中,通過採訪各項“大事件”背後的故事,對於醫藥領域報道也多了一些新的感悟,作為醫藥領域記者,永遠在學習的路上。
一項前沿的醫療技術創新,背後往往是不為人所知的辛酸。今年7月,我國首個幹細胞管理規範頒布,對普通人來説,幹細胞是一個新鮮又陌生的名詞,但是對一部分患者來説,這可能是救命的唯一手段。在採訪中,我碰到了一個小女孩,她來自四川自貢大安區廟壩鎮,今年只有14歲,在父母的陪伴下,坐著輪椅來到四川省臍帶血幹細胞庫。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她,把生命的最後希望寄託在臍帶血幹細胞配型上,然而,在幹細胞公共庫裏卻沒有找到與她完全匹配的樣本,配型失敗。小女孩一家只能無奈地離開。
因為這個緣由,我開始採訪有關專家和醫生,想要弄清幹細胞這個新興的技術如何能救命、又為何存在無法救命的尷尬。在採訪中,我了解到,過去數百年,抗生素和疫苗起到了延長壽命、治療很多疾病的作用,而到了今天,以幹細胞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將有望解決遺傳病和腫瘤問題。對於許多血液和遺傳方面的疾病,幹細胞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救命手段。尤其是對於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孩子來説,幹細胞移植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絲希望。
在採訪中,有一位海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留學美國11年的海歸博士黃孝倫回到成都,加入四川省人民醫院,一手組建起該院肝膽胰外科中心和細胞移植中心,將國外先進的幹細胞移植治療技術帶回國內,在採訪中,談及回國初衷,黃孝倫説,因為在他看來,“幹細胞是産業,更是民生。” 黃孝倫領導的細胞移植中心從2010年10月份開始,採用病人自身靜脈外周血採集的幹細胞,對晚期肝病病人實施幹細胞移植手術,截至目前,已成功實施了280例手術,其中80%病人肝功能已經恢復正常。但是,他也有一些擔憂,“目前幹細胞移植還沒有納入醫保,對於很多大病患者來説,恐怕難以負擔。”
四川大學華西婦産兒童醫院兒童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周晨燕在過去八年籌集到千萬善款,救助了400多名貧困白血病兒童。2012年,醫院以她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四川大學華西二院晨燕愛心賬戶”。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血液病對兒童健康的危害,認識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血液系統重大疾病的重要作用,希望更多人留下臍帶血這份重要的生物資源。在採訪中,她也流露出對幹細胞技術發展的憂慮。行業標準缺失、法律法規相對滯後、産業政策支援不足……首個幹細胞管理規範的頒布,將推動我國幹細胞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對於黃孝倫、周晨燕他們來説,這是一項期盼很久的福音。
在醫藥領域,一項政策成文,可能也就短短幾千字、甚至數百字,然而,發掘出這背後故事,才會令人感同身受,政策也才具有了人文情懷。 8月份,國家衛計委發佈《關於印發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對規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保障醫療品質與患者安全提出要求?
抗生素濫用,這是醫藥領域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按部就班,我開始採訪行業內的相關專家和學者。有一次,在一個日常的行業座談會上,有專家不經意地説,“其實抗生素在養殖業裏濫用也很普遍,養豬的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用呢。” 這句話一下讓我提起了興趣。在隨後的採訪中,不再局限于臨床領域,而對於藥店和養殖業抗生素濫用也開始採訪。一項“新政”的出臺,是對一個行業的不斷規範。但是,由於醫藥領域本身的紛繁複雜,很多都只是涉及“冰山一角”。行業的進步,需要我們打破砂鍋問到底,從每一個不經意的現狀著手,一點一滴地深入下去。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19世紀美國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作為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特魯多不幸患了肺結核,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在經歷與病魔的鬥爭後,特魯多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寫下了這句話。歷經時代變遷,這句話成為大家對醫學的共識,至今熠熠閃光,也啟示我們醫藥領域事關民生,每一項“新政”的出臺,對滿心期盼的病人、長久為之努力的醫生而言,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醫藥領域的記者,認清醫學的真諦,不誇大、不妖魔化,讓醫藥領域的報道回歸常識,發掘出政策背後的人文故事,是為之努力的方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