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發展 交出亮麗答卷

  • 發佈時間:2015-12-21 15:29:24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饒揚燦 通訊員方周圓 孔濤

  12月17日,十堰市鄖陽區迎來撤縣設區一週年。

  從“縣”到“區”,鄖陽交出了亮麗答卷: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7.99億元,同比增長9.0%;元月至10月,完成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4.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8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5%、12.4%、14.0%。

  嚴守三條生態紅線

  生態,鄖陽視為命脈。

  既要保水,又要發展,如何兼顧?鄖陽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紮實開展“清水行動”、“藍天行動”、“三清四凈八無活動”,對境內漢江幹流500米範圍內涉水企業和市政排污口進行綜合整治,實行24小時監控。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鄖陽區茶店鎮的華新金龍水泥有限公司,偌大的花園式廠區乾淨整潔,空氣清新,與人們印象中煙霧繚繞、灰塵漫天的水泥廠大相徑庭。

  “公司斥資2000多萬元引進並應用20項新技術,把生産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吃幹榨盡’。”公司總經理佔衛國介紹説。

  把“生態化、産業化、經濟化”相融合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鄖陽區全力發展生態産業。同時,創新驅動,推進數字化、智慧化、資訊化技術,支援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扶優培強汽車及配套産業、生物醫藥、農副産品加工等産業集群。

  今年元月至10月,鄖陽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58.1億元,同比增長6.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4億元,同比增長8.6%。

  唱響三張人文名片

  “歷史記載表明,鄖陽為滄浪洲和滄浪水所在地,孔子和屈原均到此聽歌。”鄖陽區區長孫道軍介紹説。

  打好“調水牌”,做好“水文章”,鄖陽區充分發掘漢水文化、屈原文化、滄浪文化等文化資源,唱響“空靈山鄉、清新水鄉、人類故鄉”三張名片,力爭將文化旅遊産業打造成支柱産業。

  目前,鄖陽島、子胥湖、“秀山元明”生態園等一批重大旅遊開發項目加快實施,初步建成近萬畝的“安陽湖·綠谷”,打造了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虎嘯灘、九龍瀑等一批招牌景區,創建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4個。

  以鄉村生活、地方民俗和生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遊正迅速成為鄖陽休閒旅遊“新亮點”,形成了以景區觀光、休閒度假、親水遊樂、野外踏青、家庭農場、採摘體驗、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為主的鄉村旅遊模式,打造了櫻桃溝、胭脂谷、偉超農場等鄉村旅遊優秀品牌。

  今年元月至10月,鄖陽區共接待遊客363.3萬人次,同比增長17.2%;實現文化旅遊收入24.3億元,同比增長28.3%。

  城鄉共融一體發展

  “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住新樓房,吃飯由單位提供。”談及目前的幸福生活,城關鎮堰河村三組59歲的村民朱少康笑得合不攏嘴,2年前他們全家七口還擠住在三間土坯房裏。

  茅家嶺城鎮化示範區是湖北子胥湖集團在鄖陽區投資建設的生態移民社區,安置搬遷農戶1500戶,解決5000農民的宜居難題,並配套建設廣場、超市、診所、幼兒園、便民服務中心等。

  子胥湖集團實行土地流轉入股經營,收入按“股權+紅利+工資”的方式分配,每人平均年流轉費856元,解決了1.3萬名農民就地就業和2.6萬人的醫療養老問題,朱少康是受益者之一。

  鄖陽區通過土地流轉建成工業新區、公租房和新型社區20多個,配套建設職工服務中心、超市、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住房、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與縣城融為一體,2萬多名農民離土不離鄉,由“農民”變“市民”。

  此外,整體連片推進青曲鎮、鮑峽鎮等60個生態宜居村莊建設,打造了一批綠色、潔凈、宜居的美麗鄉村。

  今年,鄖陽區籌資3021萬元,新建集中式飲水工程20處,解決了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增通車行政村63個,行政村通客車覆蓋率達96%;啟動了10個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新增城鎮就業541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225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