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工廠3成工人是學生? 學校送1學生獲利上萬
- 發佈時間:2015-12-21 08:1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作用下,“中國製造”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中國製造業的典型樣本,珠三角地區有著標本意義。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走進珠三角,試圖通過這裡洞察到中國製造業的真實生存狀況,記錄下中國製造業的突圍之路,探尋到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第三篇解讀生産線上的特殊群體“學生工”。
順德和東莞是廣東電子製造行業的兩大聚集地。近幾年來,“用工荒”的説法始終在珠三角回蕩。北青報記者近日在這兩個地區採訪時看到,在各製造企業生産線上頻繁流動的工人中,除了農民工群體外,還有一個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著學生的身份,但卻從事著與工人完全一樣的工作,而且拿著可能還低於正常工人的薪水。他們就是由學校帶隊到這裡參加“頂崗實習”的中專或職業學校的學生大軍。在珠三角,這些學生主要是在操作相對簡單的電子廠頂崗。雖然沒有官方的可靠數據,但據多方面的資訊推測,目前在珠三角各類電子廠的生産線上大約有三成工人其實都是這些來頂崗實習的“學生工”。
現象
“學生工”都是學校老師統一帶來的
“這些實習生由學校老師統一帶來,然後安排在各工廠以實習的名義進行生産,通常是六個月時間,也有更長一些的,但屬於違規,都是偷著做的。”順德當地一位勞務代理公司的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珠三角很多工廠的生産線上,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專、技校、職業學校的學生,其中又以民辦職業學校的為多。據了解,這些學生從事的工作內容以及作息方式都與生産線上其他的普通工人一樣,完全是生産線上正常的一員。“走進車間,你根本分不出來誰是工人誰是學生!”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類似這種頂崗實習的“學生工”,其實並不違規。教育部、財政部2001年還曾印發了有關《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其中就涉及這類在校生到企業實習生産同時獲得勞動報酬的情形。不過,在這份規定中明確的一些具體操作規範,在實際情況中則經常被違反。比如其中明確規定了“不得安排一年級學生到企業等單位頂崗實習”、“不得安排學生每天頂崗實習超過8小時,實習單位應向實習學生支付合理的實習報酬。學校和實習單位不得扣發或拖欠學生的實習報酬”等內容。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很多企業已經與學校形成了利益鏈,很多學校在學生一入學就迫不及待地安排學生去頂崗實習。
由於電子廠的生産線最容易上手,也是珠三角地區用工量最大的行業,因此大多數被送到這裡的學生都進入了電子廠頂崗。很多學校為了牟利,往往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的工廠與學生所學專業完全不對口,比如一些學習會計、電腦甚至美術、服裝設計的學生也被安排到了電子廠的生産線上。
對於珠三角地區的工廠生産線上究竟有多少這樣以實習為名義的學生打工者,目前北青報記者沒有找到官方數字。但據多家勞務代理機構的負責人表示,“這些學生其實已經成為珠三角工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也成為勞務代理公司的競爭對手,大家都是靠為工廠提供勞動力掙取‘推薦提成’掙錢的!”雖然這些勞務代理估算的比例不同,但學生打工者佔三成應該是有的。而在每年冬季,大量的學生“寒假工”開始出現在珠三角,成為這裡堅持生産的主要勞動力,“預計那時幾十萬人是有的”。
調查
學校送來一名“學生工”能獲利上萬元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每送一個學生到工廠上崗6個月,學校通常能從工廠拿走一筆可觀的勞務費,“現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過8000元”。同時,企業還要按照正常用工標準或者略低的價格為學生提供實習報酬。而至於那筆上萬元的勞務費則不可能分到學生手中,全部由學校支配。“當然其中也要用於打通一些環節”。
據順德一家電子製造企業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他們與很多地方的學校都有長期聯繫,定期就會有學生被輸送到這裡實習,其中僅湖南衡陽當地就有10多家民辦學校與他們有固定合作,此外,河北、河南、四川、江西也有大量的學校與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有長期合作。他確認接收到學校帶來的學生,工廠是要給學校按學生人頭數提成的,這些費用都在用工成本中列支。
北青報記者在當地採訪時,遇到一名帶班到順德參加實習的江西省某民辦學校的帶隊老師,她也向北青報記者確認了只要帶學生過來上崗,企業就會付給一定的費用。但她強調,這筆費用肯定不都是學校拿走了,而是用於很多環節。比如他們學校對於入學招收來的學生,大多數還要給學生初中所在學校給予獎勵。她介紹,在他們那裏,初中學校如果把一個學生培養進重點高中,可以獲得教育局500元的獎勵,但如果把學生推薦到帶實習的民辦學校,則可以獲得接收學校2000至4000元的獎勵。“現在民辦學校搶生源很厲害,你不給錢初中學校肯定不往你學校送人”。
由此可見,從一個正常的初中畢業生走進民辦學校,再到學校安排的工廠頂崗,這整個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各有分工、各具利益的産業鏈。有知情人人士稱,如此一環扣一環的利益鏈,使得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初中學校或教師甚至會極力推薦一些夠條件的畢業生不上高中而是去上民辦學校,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那每人幾千元的獎勵。
追訪
實習學生沒畢業就已厭倦工作
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對於這類上學期間實習的學生,每兩年學習期內外出實習的時間不得超過六個月,但事實上超期實習的學生也大有人在,主要都是學校與工廠簽訂的合同期較長,然後學校和工廠以各種理由要求學生延長實習期。對於這種實習,由於工廠包吃包住還提供報酬,也有不少學生感到是划算的。
那麼這種實習對於學生的勞動實踐究竟有沒有作用呢?北青報記者隨機在一些工廠門口攔截住這些學生工採訪時了解到,多數學生對於這種枯燥的打工生活感到厭倦,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示,他們沒想到上了那麼多年學最終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工作,“以後真畢業了肯定不來這裡工作”。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區絕大多數工廠的工作條件還不盡如人意,比如在這裡標準的工作時間是每週上班六天,每天工作十小時,這與外界通常的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時大相徑庭,而休息時間對於現在的90後年輕人是相當重要的。據了解,即便是相對規範的上市公司和外資企業,雖然工作時間和住宿等生活條件會優越一些,但一線工人的作息時間也是這樣雷打不動的。除了超長時間的工作,多數生産線上高強度的重復性勞動也是讓很多在學校讀慣了書的年輕人難以適應的。
工廠內部人士向北青報記者介紹,目前珠三角的標準生産線通常勞動強度標準是“9秒鐘一個節拍”,也就是説每分鐘要完成6至7個重復動作,而像電焊這類工作甚至可以達到每4秒一個節拍的頻率。“當你這個環節跟不上節拍,之前的工序就都會被壓住,所以雖然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精神壓力是非常大的”。
然而,正是由於這種學生工為各方創造的利益,很多學校會源源不斷地安排學生到珠三角這類製造業發達地區參加頂崗實習。事實上,由於這些學生實習期大多不能超過6個月,而巧合的是,目前勞務代理推薦的正常勞務工作者的最短工作期限也鎖定在6個月,之後的流失率就超過了60%。這也就意味著,目前在珠三角多數製造工廠生産線上從事正常生産的工人,大多數“工齡”都不超過6個月。“剛剛熟練點能上手就走了又換一批新人,完全沒有産業工人的概念,而國外發達國家生産線上的工人很多都是有幾十年經驗的”。
“看似簡單的用工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一位順德企業高層感慨,如果這種用工制度性問題不解決,中國製造的升級則會更艱巨,到達我們所呼喚的工匠精神的道路也會更漫長。(文/記者 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