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場力量擴大非遺的傳承空間
- 發佈時間:2015-12-21 00:34:15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范 昉
清刀木雕被列入國家非遺目錄,而寧波是主要傳承地。12月14日,《寧波日報》刊登一組清刀木雕的照片,筆者印象深刻,感觸也多。看了報道,方知所謂清刀,要求以刀代筆,刀刀見力,一刀既下,不容更改,不加打磨,不敷油彩,任由鑿痕自然留存。這需要雕刻師兼備繪畫、設計等技能,技術、藝術含量都很高。也正因此,看著這些形神兼備的清刀作品,我觸摸到一種來自民間的文化力量。
我總以為,真正的藝術來自生活,來自民間。勞動人民一雙樸素的手,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他們循著勞動生活的自然法則,秉承祖傳的手藝,創造的作品是自然而質樸的。就如清刀木雕,這種來自民間的非遺,是農耕時代的記憶,是鄉愁的寄託,永遠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
記得《寧波日報》曾經報道,民間手工藝遭遇時代“煩惱”,手工造紙陷於銷路困境,剪紙老人收不到徒弟。由於現代化的衝擊,機器取代手工,市場前景堪憂,瀕臨傳承困境。民間文化是弱勢文化,是很容易被消解的,要讓它們不至於在時代潮流中泯滅,需要有一些針對性的策略。
應提升社會對非遺的價值認知。包括一些民間手工藝在內的農耕時代的非遺項目歷史久遠,傳承未斷,歷史價值自不待言。馮驥才先生指出:“人用雙手觸弄和製造這些物品時,總是注入了心中的想法、審美習慣以及一種生命感,而且絕不會重復。這是機器製品不具備的。”這就是它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手工———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淳樸、生動,帶著人的氣息,它的價值應該遠遠高於冷峻的千篇一律的機器工藝品,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對它“另眼相看”。
加大收藏和展示的力度。在參與撰寫梁祝文化博物館陳列説明詞時,筆者曾寫下:“在本館陳列中,有同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寧波骨木鑲嵌、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泥金彩漆、越窯青瓷等,它們以非遺弘揚非遺(梁祝傳説也被列入非遺),是傳承中的一次非遺集聚。”這些非遺作品特別吸引參觀者的眼球,社會應為這些非遺項目提供展示舞臺。大的博物館、美術館,應收藏和展示一批非遺精品,眾多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也需走出一條集創作、收藏、展示、經營于一體的路子。
最重要的則是提升市場認可度。清刀木雕這樣的非遺項目是一方水土培養的,離開本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應加強對其“誕生地”以及傳承人的保護,讓傳承人擁有終生的使用權和傳承權。清刀木雕之所以在同類非遺項目中脫穎而出,就在於他們以傳承人、從藝者為主體,組建了一個公司,一頭連著手工作坊,一頭連著廣闊的市場,在市場認可中提升了傳承能力。僅在這家公司,清刀木雕今年的産值就超過2000萬元,明年的訂單也已落實。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拓展更多人的審美情趣與品位,使之崇尚原生態之美,從而提升非遺産品的市場認可度,這樣它的銷路就有了保障,傳承也就更有持續力。筆者認為,來自民間的文化力量是很強大的,一旦被“喚醒”,就能煥發出文化建設的強大推動力和持久熱情,我們應善加利用,使之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作貢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