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石漠化綜合防治遭遇瓶頸

  • 發佈時間:2015-12-21 00:31: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貴州近年來通過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並呈凈減少趨勢。但記者近期調研了解到,由於石漠化山區生態與貧困矛盾交織,地方政府部門在推進治理過程中仍面臨投入不足、政策不協調、治理成果難鞏固等問題,基層幹部建議突出重點,完善機制,精準施策。

  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78個被納入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而這些縣大多分佈在烏蒙山、武陵山、滇黔桂石漠化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與生態問題交織。

  為有效治理石漠化、恢復自然生態。近年來,貴州省大力實施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生態移民搬遷、多業態山地農業等項目,使石漠化山區生態逐年好轉。

  據貴州省發改、林業部門統計,2005年至2014年,貴州石漠化面積減少約450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34%,改變了過去石漠化每年以2%—3%速度惡性擴展的趨勢。貴州森林覆蓋率每年1%,到2014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9%。貴州初步建立起“兩江”上游“生態屏障”。

  但據貴州省發改委初步統計,到2014年底,貴州石漠化面積還有約2.9萬平方公里,並有3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存在潛在石漠化趨勢,治理仍面臨一些新問題。

  一是政策協調性不夠,相容性、兼顧性差。六盤水市林業局局長楊昌華等基層幹部認為,石漠化作為喀斯特地區最突出的生態問題,按理説,這一地區所有生態類項目都應整合實施,但石漠化治理不能與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項目整合實施。由於項目、資金在基層整合難,相互不能兼顧,治理綜合效益打了折扣。

  二是同地不同政策,項目實施受影響。貴州山地多平地少,一些地方“基本農田”上了山,往往造成相鄰兩塊耕地“待遇”迥然不同:一塊可實施退耕還林,農戶5年內都能享受政策補助;另一塊“基本農田”實施石漠化治理,農戶拿不到任何補助。畢節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主任金宇説,僅畢節市就有50%以上的石漠化土地是農戶耕地,其中相當部分被劃為基本農田,不能納入退耕還林範疇。

  三是資金投入偏少且等額分配,影響治理效果。貴州省發改委農經處處長張文偉説,進入“十二五”以來,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覆蓋面逐步擴大,但國家專項資金投入卻沒有同比例增加,項目縣平均所得專項資金反而由2010年的1000萬元降至2014年的700萬元,加之物價、用工費上漲,現行每平方公里50萬元的治理標準偏少。且國家每年專項資金投入主要按省市區行政區劃等額分配,缺乏對各地實際情況統籌考慮,削弱了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基層幹部及石漠化治理專家認為,國家石漠化10年綜合治理規劃將於今年底實施完畢,貴州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也正處於新的“十字路口”,他們提出石漠化治理的相關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石漠化防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與監測體系。金宇等人認為,防治石漠化必須依靠制度,要把石漠化防治年度工作和中長期目標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健全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效益監測體系、考核辦法與獎懲機制;建立石漠化防治責任追究和損害賠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

  二是構建石漠化治理與區域發展、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機制。針對部分地區石漠化治理推進難、退耕還林還草後復墾現象嚴重等問題,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王世傑等人建議,石漠化治理應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域産業發展規劃相結合,實現“多規融合”;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特色旅遊和第三産業等,降低人口對土地的直接壓力。

  三是石漠化治理資金有區別地切塊下達,建立補植補造專項資金。貴州省林業廳總工程師聶朝俊等人認為,鋻於貴州石漠化面積大、貧困程度深且是兩江上游生態省的實際,建議國家有區別地切塊下達石漠化治理資金,並加大支援力度;同時,針對石漠化地區造林立地條件差、造林成功率低的情況,建議建立石漠化地區補植補造專項資金,以鞏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