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將把人類帶向何處

  • 發佈時間:2015-12-17 04:29:2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 舒抒

  1994年4月,中國最早的國際網際網路絡誕生,該年也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元年。

  21年過去,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超乎了當年所有人的想像。在資訊和數據引領的網際網路時代,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我們歷經數載,真的已然掌握了網際網路精髓?人類將如何繼續發展網際網路,還是説,網際網路將把人類帶向何處?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昨天在烏鎮揭幕,本報獨家專訪了《大數據時代》的聯合作者之一、被譽為“大數據時代預言家”的英國牛津大學網路學院網際網路研究所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長期研究網際網路治理與監管的他眼中,網路時代相比人類漫長的歷史只是滄海一粟。對於網際網路將如何深刻變革人類的經濟與社會,我們依舊知之甚少。

  沒有任何一種科技會綁架我們

  “網際網路通過給電腦添加通信功能而改變了世界,但多年過去,很多人仍以為網際網路只是讓溝通變快了些。”邁爾-舍恩伯格説,在研究中他經常發現,在各個行業裏,都存在仍舊只把網際網路當做與客戶快速交流工具的人,並且這樣想的人迄今仍不在少數。

  但是,這些人無疑是錯了。“如果繼續這樣認為,那麼不出幾年,這些人就會被市場淘汰。”邁爾-舍恩伯格給出的原因很簡單:今天,網際網路影響力已經徹底覆蓋我們的生活。

  既然能耐已經強大到可以無處不在,那麼問題就來了——網際網路是否已經徹底綁架了我們的生活?隨處可見的“低頭族”似乎就是最好例證。

  不過,邁爾-舍恩伯格表示,這又是人們對網際網路的誤解,他並不認為人類會對網際網路存在過度的依賴。

  “沒有任何一種科技會綁架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永遠是未來的掌控者。”鋻於此,邁爾-舍恩伯格希望人類未來能更加關注事實和數據,用此二者來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好的決策。

  事實上,邁爾-舍恩伯格也認同,網際網路橫空出世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只是一項嶄新的技術,並沒有“靈魂”,也沒有所謂的“網際網路精神”。但當“智慧”、“數據”等概念逐漸脫穎而出時,網際網路的運用也脫離了單純的技術意義,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大數據究竟是什麼

  談到“大數據”,對於這個經常與“網際網路”一起打包出現的名詞,邁爾-舍恩伯格開門見山地表示,人們對大數據也存在不少誤解,最大誤解就是“大數據只是一項新技術”。如果用傳統的觀念去理解大數據,我們不僅會錯失大數據自身具備的深刻洞見和巨大優勢,甚至會對大數據的分析結果産生錯誤的理解。

  那麼大數據究竟是什麼?

  在邁爾-舍恩伯格與肯尼思·庫克耶(《經濟學人》數據編輯)共同撰寫的《大數據時代》中,他們二人指出,大數據並非某一個確切的概念。最初,大數據的出現是由於某些需要處理的資訊量過大,超越了一般電腦在處理數據時能夠使用的記憶體量,因而工程師們必須改進數據處理工具,新處理技術也就孕育而生。

  由於網際網路公司有能力蒐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且背後有強大的利益驅動,所以網際網路公司順理成章地最先成為了最新數據處理技術的使用者。正因如此,很多人擔心,掌握了大量數據的網際網路公司是否會用現有數據解析其他個人資訊,達成某些我們想像不到的商業目的。

  邁爾-舍恩伯格表示,據他了解,的確有公司存在濫用數據分析的現象。這也是為何他非常強調通過立法來監管個人資訊的使用尤為重要。他表示,一些數據只有在監管嚴格的情況下才能夠被允許使用,而通過法律途徑監管數據,遠比直接限制或叫停數據流要好得多。

  “試想一下,如果能通過分析我的健康數據,為我生病的孩子找到致病成因和治療方法,這或許是所有人都喜聞樂見的。然而,如果是利用我的健康數據來蓄意提高我的醫療保險成本,這是我要拒絕的。”

  他認為,大數據本身並沒有錯,錯誤的是使用方法。當網際網路的能量愈發強大,我們也就必須更加努力地去避免被誘惑,更敏銳地發現它的美中不足。

  人類對於網際網路的誤讀,也部分源自對人類自身的不了解。

  任何壟斷永遠都只是暫時的

  雖然邁爾-舍恩伯格認為網際網路不會綁架人們的生活,但是網際網路“殺掉”了人們更多的時間卻是事實。有調查數據顯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中國整個網民的覆蓋率裏面佔到了90%以上,這三家所有APP的時長,加起來佔到整個網民消耗時長的50%。

  對此,邁爾-舍恩伯格表示:“這種情況在哪兒都一樣。”在美國,人們一樣每天會有無數時間花在臉書和谷歌上,包括在Youtube(2006年被谷歌收購)長時間觀看視頻。

  “我們唯一需要關心的應該是,會否有下一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誕生。”在任何由創新驅動的行業裏,都會出現壟斷。但正是因為創新層出不窮,任何壟斷永遠都只是暫時的。

  在美國,許多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曾被認為是壟斷,但如今他們中的許多影響力都不復以往。

  以谷歌街景服務為例,谷歌的圖像採集車在許多國家採集了道路和房屋的影像,以及很多備受爭議的數據。在一些國家,業主們不希望自家房屋或是花園出現在谷歌街景的影像中,於是谷歌迫不得已,頂著巨大壓力,將這些業主的房屋或是花園做了影像模糊處理。但問題是,對於意圖犯罪的盜賊來説,這樣的馬賽克,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

  但是,如果其他公司有一項技術,能同時具備街景的實用,並符合所有人的安全考量,那麼谷歌的地位就勢必受到挑戰——只是,暫時大家還不知曉是否有這樣的技術存在。壟斷與創新的關係,就是後者對前者的制約。

  “只要壟斷是暫時的,且創新機遇一直存在,人們就無需擔心網際網路會發生壟斷。”

  網際網路創業“進場費”遠低於以往

  2012年撰寫《大數據時代》時,邁爾-舍恩伯格和庫克耶就提出,如今資訊技術變革的重點應該在於資訊本身,而不能像過去那樣只關注技術。雖然大部分技術專家都認同數據的發展與電腦科技的變革是步調一致的,但今天,好的內容傳遞已經成為變革真正的推動力。

  邁爾-舍恩伯格表示,現在是網際網路創業、數據創業的好時代,尤其是在中國。他認為,在BAT三足鼎立的中國網際網路格局中,年輕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最需要的就是堅持創新力,有自己的好點子。

  事實上,一百年前人們若想創業,需要募集很久的資金才能建造一座工廠。甚至就在十年前,網際網路創業者仍需融資多時才能建立一座伺服器農場。“然而,今天在大數據時代,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棒主意’。”邁爾-舍恩伯格説,剩下的創業需求都能以商品價格獲得,比如雲計算服務。

  “也就是説,網際網路創業的‘進場費’,在資本層面遠低於以往,但對創業內容——‘金點子’的品質要求卻不斷提高。”邁爾-舍恩伯格表示,這樣的現象“簡直太好了”。

  對於中國目前最炙手可熱的“網際網路+”,邁爾-舍恩伯格認為這是讓數據大顯身手的絕佳策略。

  他認為,‘網際網路+’的思維將任何想得到的事物都嘗試與網際網路發生聯繫,這不僅讓數據有機會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作用,對數據蒐集來説,也能接觸更為多樣、廣泛的數據源。他説,自己並不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産業發展過快,更不覺得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不穩定。“如果真的有什麼需要注意,那就是繼續保有創新力。”

  中國舉辦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今年已至第二屆。邁爾-舍恩伯格説,舉辦網際網路大會是中國向世界各國展示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發展成就的絕佳機會。他期待大會能更多地關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家們這些年來的成就,也希望通過這次大會,能幫助中國本土的網際網路企業繼續保持創新的力量。

  網際網路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安全

  談到網際網路風險,無論是2012年著書時,還是現在,邁爾-舍恩伯格説安全問題一直是首要考慮的對象。

  谷歌、亞馬遜,以及阿里巴巴、華為等,都相繼推出了雲服務,但龐大的數據存儲于這些大公司雲端,是否意味著更高的安全性?

  “如果有一家公司説自己的雲服務絕對安全,那它簡直是瘋了。”邁爾-舍恩伯格表示,雲安全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在不遠的將來都必定會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在數據安全和服務安全上。因為在網際網路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絕對安全;即使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也不存在絕對之事,除了每個人都終有一死。

  不過,他緊接著指出,大企業的網際網路安全技術已經遠好于大部分小企業,因為駭客們已經瞄準大企業多年,因而多數大企業的安全系統一直在更新換代。“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小公司,尤其是一些新近創業的中小企業,他們的網路安全更需要警惕。”

  為何網際網路安全越來越重要?原因很簡單。

  邁爾-舍恩伯格表示,當越來越多的交易和人類互動都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並且愈發數字化,那麼針對網際網路世界的犯罪也就隨之水漲船高。在網際網路世界中,能以非法手段獲取的財富遠超線下,因而犯罪手法也就愈發複雜。同時,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複雜和升級,許多小公司(包括國家和地區)的資訊安全系統和安全網路已經跟不上當今潮流,不少企業和國家都處於在網際網路世界“半裸奔”的狀態。相比赫赫有名的大企業們,籍籍無名的小企業才更應該擔心正對自己虎視眈眈的網際網路風險。

  對網際網路的盲目崇拜也是風險

  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安全,邁爾-舍恩伯格延續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中國只要保持目前對網際網路安全的投入趨勢就好。

  “我擔心的反而不是中國這樣的網際網路大國。”他表示,對於那些網際網路産業剛剛興起的國家,安全問題對於他們來説更為重要。在他看來,正是因為網際網路在這些國家還處於剛起步,加之他們對網際網路安全的投入相當有限,所以,這些國家就容易成為網際網路犯罪的首要潛在攻擊對象。

  個人資訊安全也是網際網路安全中最為脆弱的一環。網際網路掌握人們的數據越多,個人對自身資訊的掌控力就越弱,個人數據被竊取、濫用甚至用於犯罪的可能性也相對越大。

  對於濫用大數據的現象,邁爾-舍恩伯格表示,如果的確存在通過大數據分析來欺騙消費者和客戶的行為,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買方和賣方的資訊不對稱。

  聽起來和線下交易極度相似?但是要注意,網際網路誕生的一大使命就是為解決資訊不對稱的。邁爾-舍恩伯格説,相比線下交易,網際網路上的資訊不對稱能夠通過數據傳遞迅速解決,這是線下商務無法比擬的。因此,只要數據存在,人們在網上交易時,就能通過數據資訊了解自己所承擔價格是否合理、這筆交易究竟“值不值”。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在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保護隱私的法律手段失去了掌控。

  以個人數據安全為例,在《大數據時代》中曾提到,面對大數據,保護隱私的核心技術不再適用。同時,從大數據本身和大數據分析結果獲益的人,可能會將大數據放到並不適用的領域,還可能過分誇大、人為提升對大數據分析結果的信賴。當然,最壞的結果,就是將大數據用於犯罪。

  此外,邁爾-舍恩伯格表示,還有一大風險正在形成,但還來得及避免的,那就是對網際網路的盲目崇拜。因為,網際網路並不是那麼的無所不能。

  精確性不再是探索世界的重心

  2012年,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大數據時代》 的另一位作者肯尼思·庫克耶意識到,世界上最富創新力的企業正越來越重視數據,並且數據已不再是交易的副産品,而是能增加新思維和經濟效益的寶貴資源。所以,兩人決定撰寫一本關於大數據的書。

  邁爾-舍恩伯格説,書中並不存在哪一個部分是對中國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國家特別重要的,也不存在哪一個章節比其他更重要。“因為只有當所有概念融合在一起,這本書才有意義。”他説,如果《大數據時代》要再版,原書中沒有內容需要刪去,只是會多增加一些實際案例,可能會增加一章,專門講述大數據在這三年來已經如何影響和改變各個經濟領域。

  談到大數據在網際網路中的運用,邁爾-舍恩伯格認為,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對人類最大的影響或許就是改變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方法,而這一改變的影響力還將持續下去。

  比如,人們在臉書上看到有人發了新消息,下面都會有一個“喜歡”按鈕來點讚,同時也能看到有多少人也喜歡這條消息。當數量不多時,會顯示諸如“13”、“109”這樣的精確數字;而當點讚數量龐大時,反而只會顯示一個近似值,如“6000”、“41k(41000,k表示千)”。臉書系統並非不知道確切點讚人數是多少,而是當持有相同觀點的人數變得頗具規模後,具體數字已經不再重要。人們已經得到結論,並能就此趨勢做出相應的判斷。

  兩位作者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到,谷歌的翻譯之所以比其他公司的翻譯服務更好,並非谷歌擁有更好的演算法機制,而是增加了各式各樣看似無用,甚至是錯誤的數據。2006年,谷歌發佈的上萬億的語料庫,正是來自網際網路的一些“無用”的內容。而谷歌將此作為“訓練集”,使谷歌翻譯服務能夠正確推算出英語詞彙搭配的更多可能性。

  可以説,谷歌的這一嘗試與數據、演算法已經沒有特別大關聯。事實上,當年的這一嘗試,恰好體現了如今在中國最常被提起的“網際網路思維”。如同網路新聞可以不斷被更新,甚至修改,網際網路的一大重要特質就是容錯。當精確性不再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重心,我們就必須學會接受混亂和錯誤的存在。“人們正變得更側重於分析不同事物間的相關性,而不再尋求每個預測背後的原因。”邁爾-舍恩伯格説。

  對於中國網際網路,尤其是發展堪比宇宙速度的電商産業,邁爾-舍恩伯格説,這基本在他的預料之中,因為中國廣袤的市場和消費者基數給予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理想環境。任何一個新點子,或是新産品,都能通過網際網路迅速傳達給十億潛在消費者,而這十億人又説著同一種語言,生活在同一個法律體系中。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需要一晚,甚至更短時間,好的想法、好的産品,就能讓億萬人知道。”這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想像,也是無法達到的規模。

  三年前,邁爾-舍恩伯格和庫克耶曾表示,當人類準備開發電子商務、寓生活于網際網路、進入電腦時代或者拿起算盤時,這些行為的産生比背後存在的問題更加重要。

  三年過去,網際網路世界的變化速度與日俱增,但萬變之中有一點不曾變過。“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將改變一切,可能超越我們所有人的想像。”邁爾-舍恩伯格説。

  【人物小傳】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現任牛津大學網路學院網際網路研究所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大數據領域最權威發言人之一。作為最早洞悉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的數據科學家之一,他與《經濟學人》雜誌數據編輯肯尼思·庫克耶共同撰寫了《大數據時代》,該書于2013年出版。此外,邁爾-舍恩伯格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資訊監管科研項目負責人,並參與歐盟網際網路官方政策的制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