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莊園讓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2-16 06:35:58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阿壩州汶川縣漩口鎮群益村産業扶貧側記

  □譚焰

  “生態莊園建成僅兩個半月,我就收入了6萬元!”12月15日,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漩口鎮群益村“趙公福地”生態經濟莊園,自主經營農家樂的村民付珊盤點自今年10月1日開業以來的賬目,數字“6”後面的那一串似金錠的“0”,令她有了和其他村民同樣的感受——扶貧開發為村裏請出了一尊“真財神”。

  過去:多面“夾擊”守著“財神”也受窮

  “高峽平湖聚財神趙公之靈氣,浩蕩岷江淌藏羌風骨之神韻。”在八百里青城核心區,有一處被山水與人文浸潤的洞天福地,既是藏羌文化與蜀漢文化的融合過渡地帶,又有趙公明羽化成仙的傳奇故事,這裡就是有名的“趙公福地”。

  但“趙公福地”千百年來並未給位於趙公山腳下的群益村帶來多少“財運”和“福氣”。

  群益村黨支部書記趙瓊英介紹,海拔2434米的趙公山是青城山的最高峰,群益村地處陰山,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山高林密且常年潮濕多雨,荒山荒坡面積較大;目前全村共161戶、473人,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近300名勞動力留在山裏謀生。由於歷史原因、地理和自然條件的差距,該村歷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相對較低,是典型的高山貧困村。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讓距離映秀鎮直線距離只有10公里的群益村雪上加霜;原本十分薄弱的道路交通、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城鎮化加速推進,移民搬遷步伐加快,“空殼村”開始出現,截至2014年,該村建卡貧困戶達37戶、105人,分別佔全村總戶數、總人口的近23%、22%以上。

  改變:依託生態莊園發展鄉村旅遊

  2015年初,為了使群益村整體脫貧,汶川縣因地制宜在群益村實施“群益趙公福地生態經濟莊園”建設——以旅遊業為龍頭,以産業化拓展為平臺,將汶川縣國家5A級特別旅遊景區沿線上的群益村作為主戰場,挖掘自然生態和農耕文化,將扶貧開發與旅遊業融合起來,發展當地旅遊特色産業,加大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拓寬汶川旅遊致富的門路來進行扶貧開發攻堅。

  群益村搶抓機遇,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投入資金724萬元,實施18個經營項目建設。今年國慶節,群益村三組祝家坪付珊、李進、劉仕平3戶農家樂開張營業,僅國慶期間收入就超5萬元。

  11月底,18個建設項目全面竣工。政府的注入激發了村民的建設熱情,村民投工投勞和自籌折合資金達500余萬元,對舊村舊址進行開發打造,大力發展趙公福地觀光、民俗文化體驗、鄉村農家樂等生態旅遊經濟。

  如今,全村已有9家農家樂,今夏接待從重慶、成都、內江、綿陽及周邊城市前來的客人多達5500人次,收入最高的農家樂達6萬元,最低也有3萬元。預計到2016年,該村農家樂和鄉村酒店每天接待遊客能力將提升至400人次。

  未來: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現代農業

  依託趙公福地生態經濟莊園的帶動,村民們及時見到了效益,對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和依託地勢地貌發展種植、養殖産業的願望陡增。

  群益村通過科學謀劃爭取到總投資達1224余萬元的18個生態莊園經濟建設項目,除加快建設水、電、路、民房、接待站、停車場等生活、旅遊基礎配套設施,還重點加強田間産業、藥材、茶葉等産業發展。“後發但高點起步。”群益村村主任姚永術介紹,該村修建起連通産業基地的長2.3公里、寬6.5米的産業大道,並從一開始就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通過村委會註冊成立公司,科學選擇全村“聯營”,按照農戶聯營、生産承包、公司管理模式經營,發展黃連、重樓、白芨等名貴中藥材和茶、獼猴桃等特色農業産業。

  目前,該村成立起3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36戶農戶種植黃連、白芨、重樓等中藥材480余畝,黃柏、厚樸等三木藥材600余畝;茶、獼猴桃545畝,同時發展養殖戶3戶,養殖商品豬、母豬、野豬160多頭。

  “黃連、白芨、重樓等中藥材市場行情非常好,2015年産值可達120萬元,隨著種植和銷售經驗的進一步提升,預計將來年純收入可達165萬元。”趙瓊英信心滿滿。

  目前,群益村全村勞動力通過經營農家樂、發展種養業、就近務工等全部實現就業增收,村民正逐漸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