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我改”變“我要改”

  • 發佈時間:2015-12-15 07:33: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21日,在啟東市王鮑鎮元北村,130多畝連片稻田稻穗粒粒飽滿。在田頭查看長勢的全國勞模、江蘇省種糧大戶于冬娟和丈夫楊永金喜上心頭,“預估畝産600多公斤,半年的辛苦沒有白費。”70歲的元北村村民朱玉飛説:“20多年沒看到長水稻了,想不到長勢這麼好。”

  南通市啟海地區多為沙壤土地,一直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旱作物為主。為提高糧食産量,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啟海地區3次試驗了“旱改水”,都因為配套技術措施不到位,“旱改水”品質不高,無法調動群眾積極性而告終。

  近3年來,于冬娟和丈夫為當地農戶開展“全託管”服務,將土地集中起來打理,年終支付給農戶每畝800元。然而,去年小麥、大豆、玉米價格下跌,光靠種旱糧收益不高,影響了“全託管”服務的發展。為此,于冬娟決心試驗“旱改水”,秋熟改種畝産效益較高的水稻。

  旱地改水田,困難一重又一重。種稻離不開水源,而當地缺乏必需的灌溉基礎設施。為此,他們選擇靠近溝河的田塊。平整土地、打水、治蟲,忙得不亦樂乎。“從4月下旬平整田地開始到6月初播種結束,每天都在地裏忙活16個小時,人都曬褪了一層皮。”于冬娟説,前三輪“旱改水”失敗的重要原因是未能解決稻田保水問題。當年農戶普遍用牛耕整地,無法做到深翻和充分起漿;如今用大馬力拖拉機帶動旋耕機深翻,耕作層較以前深,用起漿機進行起漿平整,起漿效果好,耕作層保水性能得到較大改善。“旱改水”獲得成功,于冬娟準備來年再擴大170畝,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以上。

  當地農技人員算了一筆賬,旱地一熟小麥畝收入800元,一熟黃豆500元,全年畝收入約1300元;而水稻畝收入約1800元,改種一熟小麥、一熟水稻後,全年畝收入2600元,增收效益明顯。

  啟東市農委書記施建偉介紹,為鼓勵糧食生産,啟東市對種植水稻的農戶每畝獎勵400元,如此下來,改種水稻效益更為可觀。目前,啟東市“旱改水”面積從去年的400畝上升到5000畝。

  海門開發區三江村蘇通農機合作社“全託管”的550畝土地今年首次實施“旱改水”,水稻單産達650公斤。三江村黨總支書記張岳説:“合作社跟農民簽了5年貨幣型‘全託管’合同,第一年付給農民每畝700元,以後每兩年每畝增加100元,如果不改種效益更好的水稻,難以增産增收。”

  海門市臨江新區臨永大道兩側,千畝稻田一片金黃。峰光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張濤從園林綠化工程中淘得第一桶金,2011年開始投入農業。他託管的土地達5000畝。今年,他種植了1000畝水稻。為了平整土地和灌溉,共投入130多萬元。

  海門市農機局局長陳俊高説,為了鼓勵“旱改水”,海門市對當年新建連片200畝以上的稻麥輪作示範方、且以“全託管”服務形式進行全程機械作業的,按實際資金支出額的60%給予補貼,畝均補貼500元左右。今年,海門水稻種植面積5.1萬畝,增加2.17萬畝。

  南通市農委主任朱進華説,有了“全託管”,“旱改水”從政府“要我改”變“我要改”。啟海地區實施“旱改水”有利於提高該區域農業現代化水準,提高標準農田比例、科技含量和土地産出率;有利於實施機械化作業,減少用工成本,增加效益;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