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監管落地前加速洗牌 問題P2P平臺環比激增

  • 發佈時間:2015-12-15 07:34:30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時至年底,本就不平靜的P2P市場再次因兩起熱點事件吸引了業內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

  12月8日,知名網際網路金融平臺“e租寶”因涉嫌違法經營被調查的消息,讓這家高歌猛進的P2P平臺再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邊是“e租寶”宣傳的“高速擴張”,一邊是市場的質疑聲不斷,“e租寶”事件再次凸顯了P2P行業的亂象。

  無獨有偶,11月底,鑫利源“跑路公告”事件也折射了P2P行業市場混亂、監管準入缺失的現實。

  相關數據顯示,P2P年底“跑路潮”似乎又要如約而至。根據銀率網的統計,11月全國新增問題平臺82家,環比10月大幅增長60.8%,其中本月“跑路”平臺數共64家,環比上月激增433%。

  實際上,在今年P2P監管政策將落地的預期下,P2P行業加速洗牌,出現跑路以及提現困難等問題的P2P平臺數量快速增長。

  問題平臺大幅增加

  銀率網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P2P平臺累計達3632家,問題平臺數累計為1248家,問題平臺佔全部平臺的比例高達34.5%,也就是説每三個平台中就有一個出現了問題。

  11月問題平臺波及到的省市多達21個,集中分佈在三大區域:珠三角的廣東,長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蘇,環渤海的河北、北京、山東。這三大區域7個省市,合計佔本月問題平臺數的70%以上,是問題平臺重災區。

  銀率網分析師李先瑞表示,11月問題平臺呈現兩大特徵,一是新增問題平臺數大幅增加,二是“跑路”平臺佔比很高。11月新成立即出現問題的9家平臺全部為“跑路”,凸顯出“跑路”作為P2P肌體上的一顆大毒瘤,其問題嚴重性日益增加。

  銀率網數據還顯示,從11月問題平臺的存活期看,運營時間小于1個月的佔比為11.8%,運營時間小于6個月的累計佔比為40.8%。運營時間小于6個月的問題平台中,93.5%為“跑路”。

  年底問題平臺增多的魔咒再次出現,凸顯了P2P行業面臨問題的嚴重性,也再一次牽動了業界和公眾的神經。

  李先瑞認為,年底“跑路”平臺增多,應引起投資人、業界、監管層的高度重視。對投資人而言,投資前一定要做足功課,精選平臺和標的。一是要選擇實力強、風控嚴的大平臺,遠離高息平臺,對一些雖龐大但飽受質疑的平臺最好也敬而遠之;二是要精選標的,臨近年底可適當增加短期標配置,以規避年底行業系統性風險;三是要經常關注所投資平臺的經營及輿論變化,以便能及時應對意外發生。

  隨著P2P行業的持續快速擴張,但監管相對滯後的大環境下,P2P平臺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不過新增平臺數量已低於問題平臺數量,表明P2P行業發展的狂熱期已漸進尾聲。銀率網統計顯示,2015年11月全國新成立P2P網貸平臺64家,環比10月增長36.2%。但與上半年的單月新成立平臺數量相比,下半年單月新成立平臺數已大幅減少。

  監管政策日漸明朗

  李先瑞表示,儘管監管部門還未明確規定出行業的準入門檻、監管條例等,但是近期陸續調查違規平臺的動作,已足以顯現出監管部門對P2P平臺加強監管、穩定行業發展的態度。

  今年被稱為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元年,此前P2P行業翹首企盼的監管細則會在今年落地的消息一直甚囂塵上。然而,在長達一年的等待之後,P2P行業仍然困于監管空白的處境。

  不過此前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目前由銀監會牽頭制定的P2P管理辦法已基本成型,與市場流傳版本相比,其內容更為框架性,有望于年內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辦法的總體思路是,實行負面清單制,在嚴禁十幾項業務的同時,也對符合法律法規的創新業務予以空間。同時,遵循“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由地方金融辦負責風險防範與處置。

  此前,央行等十部委出臺的《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P2P為個體網路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屬於民間借貸範疇。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負面清單的監管方式,是P2P行業主要的監管訴求。

  監管部門也多次強調,P2P監管有十大原則,其中包括不得建資金池、不得為投資人提供擔保、不得為借款本金和收益作出承諾,不得從事貸款和受託投資業務,不得自融自保等。

  據媒體報道,目前可能的“負面清單”是指十幾項P2P禁止性業務,包括P2P將不得進行自融自保;不得直接或間接歸集資金;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不得向非實名用戶推介項目;不得進行虛假宣傳;不得發放貸款;不得將融資項目的期限進行拆分。同時,P2P也將不得銷售理財、資管、基金、保險或信託産品;不得從事股權眾籌等業務。

  據了解,最終的監管方案可能還包括不設註冊金門檻、必須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作為資金存管機構以及要求充分披露融資方基本資訊等。

  收益率持續下降

  監管即將落地以及實體經濟“新常態”之下,P2P行業風險加速暴露和洗牌。雖然目前並無權威統計,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P2P的不良率至少在兩位數以上。

  特別是每到年底,P2P行業整體還款壓力較大,兌付高峰之下,不少P2P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實際上,這背後與今年優質資産缺少、P2P平颱風控水準不足等因素不無關係。

  今年以來,在連續降息和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下,P2P行業面臨優質資産缺乏的問題,再加上壞賬率的上升,P2P産品的收益率也持續走低。

  數據顯示,11月P2P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1.10%,環比10月下降16個基點。從月度走勢看,6月份至今P2P收益率已下降超過200個基點,但近兩個月下降速度趨緩。

  值得關注的是,從本月數據看,小于1個月的短期標佔比大幅增加。

  銀率網重點監測的97家P2P理財平臺共發佈的新標中,從平均借款期限來看,期限“小于1個月”的短期標佔比為23.2%,已連續兩個月大幅增長,較9月份累計增長9.7個百分點。與此相對應,期限“3至6個月”佔比已連續兩個月下降,較9月份累計下降9.8個百分點。

  李先瑞分析,小于1個月的短期標佔比大幅增加,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方面,年底是資金投資方向的選擇焦慮期,導致短期資金增加;另一方面,臨近年底,P2P投資人心態變化的更加謹慎、緊張,擔心平臺“提現困難”、“跑路”現象再次集中爆發,因此很多人選擇期限“小于1個月”的短期標,儘量避開期限“3至6個月”的跨年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