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點2015大國博弈:中東成為風暴眼

  • 發佈時間:2015-12-14 07:54: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語:

  相較于去年,今年大國間博弈力度有增無減。其中,中東局勢成為世界大國和地區強國間博弈最為顯著的風暴眼之一。

  敘利亞危機外溢效應急劇擴大,國際反恐形勢牽動了地緣戰略格局調整。俄羅斯在敘利亞展開積極軍事行動,特別是在戰機遭土耳其擊落後,俄與北約國家間關係愈加複雜化,俄美中東戰略分歧難以彌合。在反恐形勢日益嚴峻、難民問題壓力驟增等影響下,法國、英國、德國等歐盟大國也加大反恐力度並開始軍事介入敘利亞局勢,並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土耳其、沙特等中東重要國家在本地區的軍事、外交動作頻頻,博弈更趨激烈。

  長達十多年的伊核問題馬拉松式談判在今年終於達成積極成果,為動蕩不已的中東局勢平添了一抹令世人欣慰的亮色,同時也給中東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

  有分析認為,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中東之亂本身又只是美國力量衰退背景下世界格局從單極化向多極化演變中的一個部分。在東方,美日糾結菲律賓等國,不斷在南海問題尋釁滋事;在西方,美歐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對立在經過連番升級後進入一個僵持狀態,但烏克蘭危機遠未結束,美歐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較量看不到有結束的跡象;在東西方之間的中東地區,“伊斯蘭國”的擴張勢頭雖然在外部力量的打壓下暫時得以遏制,但要根除這個毒瘤,以目前的國際合作力度來看是遠遠不夠的。

  回首2015,和平與發展,依然是需要各國倍加珍惜與呵護的兩大時代主題。誰在真反恐、促和平、謀發展,公道自在人心。

  導讀

  一、美國站在霸權抉擇的十字路口?

  二、全球反恐進入新階段 大國在中東邁出戰略性步伐

  三、俄羅斯與西方:角鬥場中心從烏克蘭轉移至敘利亞

  四、伊核協議牽動國際關係 中東格局醞釀新變一、美國站在霸權抉擇的十字路口?

  

  南海問題的三重圈套

  美國正主動放棄在歐洲、中東等地區主導地位?

  世界格局的演變總是發生在舊勢力衰落、新勢力崛起的過程之中。在這裡,美國顯然屬於“舊勢力”的代表。它的力量依然強大,但與新興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優勢卻在不斷削弱,這使得它越來越難以維繫其全球霸權。

  美國既想壓制住新生力量中國的上升,又想擠壓老對手俄羅斯的戰略空間,還想保持其在反恐等重大國際議題以及中東等重要地區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全球霸主”的戰略目標,可惜的是,對於債臺高築的美國政府來説,它已經沒有了能夠同時實現所有這些目標的資源。在華盛頓看來,只有把有限的力量集中到亞太,去解決“南海問題”才是“正事兒”,才能維護住美國的霸權。

  這帶來的實際後果就是,美國事實上正在主動放棄在歐洲、中東等地區的主導地位——或者説“霸權”。

  美國堅持把戰略重心放在亞太再平衡

  近期法國、德國、英國相繼宣佈針對“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作為盟國,美國加大打擊“伊斯蘭國”的壓力明顯加大。張帆認為,美國最有實力打擊“伊斯蘭國”,但目前美國本土面臨的恐怖威脅不似歐洲那麼切近,“基於以往教訓,美國希望歐洲在反恐上多出力,而不應該總想搭美國的便車”。

  美國拒當中東“接盤俠”也説明,中東在美國的戰略佈局中地位大大下降,即便中東當前局勢更趨複雜、惡化,美國仍無意改變現行中東戰略,而是堅持把戰略重心放在亞太再平衡上。

   美國戰略誤判給亞太地區安全與穩定埋下禍根

  在美國人的鼻子底下,一個歷史觀沒有改造好的日本,在戰後發展了經濟,重整了軍備,還建起了神社,甚至將戰爭惡魔的牌位堂而皇之地請入了膜拜殿堂。從修改教科書否認侵略歷史,到拒不承認“慰安婦”的存在,對於日本右翼勢力所持的扭曲歷史觀,美國難辭其咎。

  出於維護自身戰略利益、擺脫債臺高築的國內財政困境等目的,美國不惜縱虎歸山,為日本發展軍力鬆綁,無非是想讓日本充當戰略棋子,為其分擔帳單。

  新安保法將日本帶入準戰時體制

  安保法案包括1個新立法和10個修正法。新立法是《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其實質即“海外派兵永久法”。10個修正法則統一打包為《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根據這一法案,日本可隨時根據需要向海外派兵並向其他國家軍隊提供支援,同時擴大自衛隊海外軍事行動任務和範圍等。

  安保法案被稱為“戰爭法案”,因為其實質就是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旨在擴大自衛隊海內外軍事活動。

  美國想“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有點難

  奧巴馬的中東戰略實現了“低成本”,即對中東亂局相對超脫,不派地面部隊、不過多投入資源,但其要守住的“底線”卻受到全面挑戰。

  在其亞太“主業”上,奧巴馬也面臨諸多難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未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中國與鄰國的經貿關係發展,美國盟友夾在中美兩國之間,不得不“兩面下注”,使美國戰略推進遭遇困難。

  美國內激辯對華政策的背後 歐美對華戰略溫差為何巨大?

  強推“安保法”,安倍野心會止步嗎?

  二、全球反恐進入新階段 大國在中東邁出戰略性步伐

  

  9月29日,普京與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午宴上碰杯。

  全球反恐事業被迫進入新階段

  這是格局之變,猶如14年前美國的“9·11”。

  新階段體現在,恐怖襲擊正在進入新高潮。諸多資訊顯示,恐怖襲擊並不是“一次性事件”,“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並不打算收手,這讓世界處於恐怖主義的陰影之中。一段疑似由“伊斯蘭國”發佈的視頻稱,該組織將對華盛頓、莫斯科等地發起襲擊。對此,美國中情局局長約翰·布倫南警告説,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可能還準備發起更多的襲擊。

  新階段體現在,國際反恐統一戰線正在形成。

  中東地區力量重組 大國紛紛增加賭注

  當前在中東地區受大國支配的有兩股力量。一股力量以俄羅斯為代表。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後,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四國集團”已經開始安全合作。一股力量以美國為統領,是一個由多個國家參與的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聯盟。雖然這兩方都宣稱目標是要打擊“伊斯蘭國”,但都在中東地區較勁。可以這樣説,打擊“伊斯蘭國”的過程是大國在中東培養自己勢力的過程,也是中東國家“站隊”的過程。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東處於歐、亞、非三大洲交匯區,對世界政治、軍事、貿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從戰略資源看,中東是世界石油儲藏量最大的區域,另外還有許多稀有礦産,對世界經濟發揮著重大作用。

  現在,中東再次吸引大國關注的目光,促使大國邁出戰略性的步伐,正是因為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甚至不排除,如果大國在中東的較量持續時間較長、鬥爭更為激烈複雜,都有可能打亂美國原有的全球戰略目標。大國在中東的博弈正在對今後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演變産生深刻影響。

  法德英聯手反恐 歐洲“三駕馬車”共同出馬

  來自“伊斯蘭國”的安全威脅是直接動因。自上月巴黎恐襲事件之後,“伊斯蘭國”恐怖主義的陰雲蔓延歐洲,作為一根藤上的螞蚱,英、德兩國顯然難以置身事外。

  而在外部威脅之外,三國共同採取打擊行動,背後還有關乎各自國內政治需要的考慮。

   三、俄羅斯與西方:角鬥場中心從烏克蘭轉移至敘利亞

  

  土耳其擊落俄戰機有何玄機?

   2015年國際戰略格局中的俄羅斯:轉守為攻 開闢反恐新戰場

  由於烏克蘭危機、俄羅斯收回克裏米亞半島等事件,形成了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和打壓的局面,俄羅斯遇到了空前的壓力。

  讓人沒想到的是,普京總統面對西方國家帶來的壓力卻出了個“奇招”——轉守為攻,在敘利亞開闢打擊恐怖主義的戰場。

  縱觀全局,俄羅斯在戰略力量的運用上的確“有高招”,通過開闢新戰場將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中東的反恐局勢上。而且在最初的空襲行動中用高強度的空襲短時間內取得了良好的戰果,和之前美國反恐作戰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樣的戰果使得俄羅斯迅速拿到國際反恐領軍的大旗。

  或許該説俄羅斯的“運氣不錯”,在其開始空襲恐怖組織之後不久出了兩件事:一個是俄羅斯客機被恐怖組織炸毀,另一個是發生在巴黎的系列恐怖襲擊案。

  突圍敘利亞:普京“兩線作戰”勝算幾何?

  美俄博弈不相讓 中東上空聚陰雲

  歐洲對俄態度發生轉折

  國際反恐觸動各國地緣戰略利益奶酪

  俯瞰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版圖,清晰凸顯美法俄、俄土敘、俄伊土、美俄土等大小不等的戰略利益三角關係。美法俄德均係戰略大國,土伊(朗)沙特亦是戰略攸關方。地緣政治競爭之利遠遠大於聯合反恐之利。這些地緣戰略迥異的國家,都已深度捲入敘利亞內戰。各國當下的燃眉之急並不僅是IS構成的安全威脅,而是牽扯到更深層的地緣戰略問題。

  美國在歐亞大陸西端與南部的戰略利益與中東反恐關聯密切。美國外交安全戰略指向有三:一是推翻巴沙爾政權;二是拒絕出兵打第四場中東戰爭,保持戰略定力於亞太再平衡戰略;三是拉高美元強勢,加大對石油美元經濟體系的掌控。于美國而言,經略中東的戰略意義遠比打擊IS要大。

  俄羅斯于9月末在敘採取軍事行動,空襲給力,保敘有節,逐漸掌握戰場主動權,俄伊伊敘黎五國構成的“什葉派之弧”成為歐亞地緣政治新興因素,中亞與地中海分別構成弧線的起、終點,進而對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科威特等海灣遜尼派國家及土耳其的地緣政治利益形成不小衝擊,也為俄土衝突埋下伏筆。

  土耳其是歐亞大陸“戰略支軸”國家,其對敘目標與美歐俄相悖。土欲背靠北約,遏俄入敘、支援敘反對派武裝、顛覆巴沙爾政權、扶植突厥裔武裝、打擊庫爾德武裝,控制敘伊石油産銷。土擊落俄戰機,藏有遲滯俄美歐關係緩和、防止巴沙爾鹹魚翻身的一面。但此舉也把自己逼入羝羊觸藩,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IS的打擊,固然還將繼續,但圍繞這些問題的縱橫捭闔,或將牽動從西亞北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甚或烏克蘭的戰略格局變動。

  四、伊核協議牽動國際關係 中東格局醞釀新變

  

  7月14日,民眾在伊朗德黑蘭街頭慶祝伊核協議達成。新華社發(艾哈邁德·哈拉比薩斯攝)

  幾家歡喜幾家愁 各國政策或將調整

  作為伊朗在中東的“死對頭”,以色列對協議表示強烈反對屬意料之中。

  沙特國王薩勒曼的侄子班達爾親王在沙特一家報紙上撰文稱:“簽署‘伊核協議’意味著允許伊朗獲得原子彈,並放任其在中東地區繼續發揮破壞穩定的作用。”

  埃及對這份協議表示了支援,希望它有助於推動中東地區安全與穩定。伊拉克和敘利亞這兩個同受戰亂之苦的什葉派穆斯林掌權國家也表達了對協議的歡迎。兩國顯然是盼望,什葉派大國伊朗能在解除制裁後,在反恐和安全等方面拉它們一把。

  分析人士認為,中東各國對伊核協議的不同態度顯然與自身國家戰略與安全利益密切相關。而伊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達成,很有可能促使這些國家調整內外政策,最終導致中東政治版圖的重構。

  達成核協議是美國在中東收縮政策的延續?

  從奧巴馬中東戰略的發展軌跡看,伊核協議簽署其實並不意外。近些年,由於美國在中東深陷戰爭泥潭、遭遇金融危機,美國謀求全球霸權力不從心。2012年初,美國放棄“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戰略原則。這意味著,美國已不可能在中東應付伊朗的同時,又在亞太加大應對中國力度。權衡利弊,美國開始在中東收縮戰線,如降低反恐調門、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通過“化武換和平”解決敘利亞危機。這其中,同伊朗緩和關係是最重要一環。美國日趨認識到,要想擺脫中東困境,關鍵是調整對伊朗政策,而解決伊核問題則是調整對伊政策的“總鑰匙”。因此,奧巴馬一上臺,就給伊朗領導人寫信祝賀新年,積極接觸伊高層。2013年相對溫和的魯哈尼上臺後,頂著國內強硬派壓力同美國談判,這讓奧巴馬更覺得“機不可失”。為達成核協議,美國國務卿克裏幾乎常年在歐洲和中東穿梭。這次與伊朗達成核協議,是美國在中東收縮政策的延續。

  美國中東政策調整,其最終目的不是要離開中東,而是想恢復到過去的均勢戰略軌道,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背景下,扮演“離岸平衡手”角色,低成本地運營中東戰略,維護地區主導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