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 美國中東外交看似風光無限 實則風險重重

  • 發佈時間:2015-08-04 09:36:00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伊核協議簽署後美國的中東外交看似風光無限,實則風險重重 美國為難時刻借重阿拉伯盟友

  從上週日開始,美國國務卿克裏訪問埃及並在卡達會晤海合會部分成員國,兩場訪問有不同使命。

  就訪問埃及而言,美國是要重啟美埃之間的“戰略對話”,這一對話因2013年埃及總統穆爾西被軍方廢黜而中斷。據報道,美國將在對話中提及兩個話題:一,支援埃及打擊“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二,對埃及人權問題表示關切。

  訪問海合會重點是安撫海灣國家因伊核協議簽署後産生的不安情緒。在這一問題上,美國官員已經透露出兩條應對思路:第一,協議不會束縛美國手腳。如伊朗變卦,美國將做出包括軍事打擊在內的各種抉擇,防長卡特上週三在國會證實了這一點。第二,沙特伊朗之間應開啟旨在達成“諒解”的對話——克裏在伊核協議簽訂後不久就發表了這一見解。

  這樣的議題設置顯得通情達理。然而,鋻於美國在埃及政局動蕩和敘利亞衝突中一系列言行不一的表現,阿拉伯盟友對美國的信任度這些年來持續下降。對克裏的話,埃及與海合會國家只會擇需聽取。比如,埃及會接受反恐援助,但不會接受克裏要求其改善人權的要求。對埃及而言,那些打著“人權”旗號反對政府的人其實是分裂埃及社會的恐怖分子。而海合會國家則對軍事打擊伊朗的話很聽得進,但至少在現階段絕不可能與伊朗談判。在7月14日伊核協議簽署的當天,沙特發佈消息稱,親葉門政府部隊從胡塞武裝手中奪回了亞丁機場,幾天后又宣佈,由沙特訓練的葉門部隊已經把胡塞武裝趕出亞丁。於此同時,沙特高層還邀請被它定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領導人到訪。兩個舉動被阿拉伯媒體解讀為對伊核協議的直接回應,為的是削弱伊朗對“胡塞”和“哈馬斯”的影響力。

  儘管如此,美國在其防長剛對沙特和約旦“安撫”之後,又派國務卿在埃及、卡達接著“安撫”,這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修補籬笆外交,而是想借此凸顯美國對阿拉伯盟國的重視。

  以中東目前形勢為背景,就能較為清楚地了解美國的用心。伊核協議簽署後,美國的中東外交看似風光無限,實際上風險重重。首先,協議是否能過國會這一關並不能確定,而CNN近日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反對這一協議。其次,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美國雖然與土耳其達成協定,但土耳其卻把打擊“伊斯蘭國”與打擊庫爾德工人黨武裝掛鉤,而且打擊後者力度遠遠超出前者,使得美國有理由懷疑土耳其是否真想打“伊斯蘭國”。其三,伊核協議導致美國在中東的頭號盟友以色列對其極度不滿,以致美國前駐沙特大使小弗裏曼憤憤不平地指責以色列,“以極度輕蔑的方式顯示了它對美國的忘恩負義”。在與兩個重量級盟友關係不妙的情況下,阿拉伯盟友不能不成為美國的借重對象。

  而美國之所以重視阿拉伯盟友,究其實質還是地緣戰略使然。美國希望抽身中東,卻又不願意放棄中東戰略利益,而是希望盟友幫它維繫打點。但是,當美國因穆爾西被廢黜而指責埃及、擱置對埃軍援時,埃及領導人塞西隨後趕赴俄羅斯與普京會面;沙特同時放風,願意出資幫助埃及購買俄羅斯武器。當伊核協議進入尾聲時,沙特副王儲兼國防大臣同樣去見了普京,雙方簽訂了一系列協議。不過,奧巴馬已經表示,美國還要領導世界一百年,他怎麼會讓老對手普京插手中東事務、侵蝕美國的領導基礎呢?(作者唐見端 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智庫理事會理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