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後伊核時代 美國在中東面臨被“拉黑”的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8-05 11:1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美國國務卿克裏日前匆匆結束對埃及和卡達兩國的訪問。克裏中東之行目的明確:向埃及示好,安撫海灣國家,釋放美國將繼續主導中東事務的信號。

  美國的中東盟友們對上月14日達成的伊朗核協議耿耿於懷,對由此可能引發新的地區版圖劃分和權力分配變動更是憂心忡忡。克裏此行,是繼上月19日國防部長卡特訪問以色列、沙特、約旦之後的第二波外交安撫行動,這次是給埃及和海灣國家送去定心丸。

  在埃及,克裏與埃及外長舒凱里重啟兩國戰略夥伴關係,並向埃及交付8架F-16戰機;在卡達,克裏與海合會成員國外長集體會晤,承諾“加快武裝海灣國家的步調”,包括繼續就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整合與海灣國家會談,同時增加軍事訓練頻率。

  通過伊朗核問題的解決,美國試圖以此騰出手來,把精力更集中于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的轉移。但戰略重心的轉移並不意味著美國將放棄繼續對中東局勢的掌控,謀求在該地區利益最大化,因此善後的事情必須要做。

  然而,“後伊核時代”的到來,中東地區的“通訊網路”已然更新,人們懷疑,克裏手中的舊SIM卡還能接得上中東的信號嗎?

  首先,宗派矛盾升級令美應對乏力。隨著伊朗“解禁”,中東什葉派新月地帶擴大,包括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葉門多國什葉派力量聚力復興。海灣國家則摩拳擦掌,應對伊朗聯合什葉派力量對區域事務的干涉。在“後伊核時代”,地區宗派矛盾與地緣衝突交織,遜尼派與什葉派對抗升級,這將令美國應接不暇。

  其次,美國在地緣衝突中表現被動。美國在其主導的空襲“伊斯蘭國”行動中已顯疲態,空襲持續一年成果卻乏善可陳;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聯軍撇開美國,出兵攻打葉門胡塞族武裝;在敘利亞問題上,沙特、卡達和土耳其更在年初決定摒棄分歧,協同支援敘反對派武裝。相比之下,美國卻由於忌憚在中東泥足深陷而束手束腳。

  再次,以色列立場不利美國控局。以美雙方對伊核協議分歧明顯,以方對此保持警惕,並隨時監視伊朗一舉一動以便適時採取行動。而以色列對伊核談判結果的不滿和憤怒勢必轉移到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立場上,巴以問題又恐增添新變數,一旦再次發生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護刃行動”時那樣,勢必將擾亂美國主導中東和平進程的願景。

  此外,美國想要繼續主導中東,不僅要面對美國與地區盟友的利益交匯、伊朗執行協議的程度等問題,還要受到俄羅斯和歐洲等大國因素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影響。在法國、俄羅斯等大國與沙特等海灣國家加強合作的背景下,美國在中東的強勢地位恐受挑戰。

  正如法國《世界報》文章所説,奧巴馬想要在中東重建新的平衡,使沙特和伊朗、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力量相互抵消,然而他的賭注可能會落空。從多方斡旋2014年巴以衝突,到多國介入敘利亞日內瓦和談,再到伊朗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共同協商達成全面協議,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多國持續動蕩衝突與嚴峻的恐怖主義形勢決定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主導中東地區,包括美國自己。

  克裏結束中東之行後,即馬不停蹄地趕往亞洲。拄著拐的克裏在中東和亞太間的艱難穿梭,正是美國當前矛盾心理的真實寫照:一方面急於從中東事務抽身以將戰略重心轉至亞太,另一方面卻疲於應對中東盟友的質疑甚至抵觸,費心修補與盟友關係。

  伊朗核協議的達成,暫時熄滅了一個可能引爆地區衝突的導火索,但同時也讓美國的中東盟友認識到,“美國並非強大支柱”。一向奉行實用主義、謀求一己私利的美國,如今正在冒著被中東網路遮罩,甚至被“拉黑”的風險。(記者陳聰,編輯辛儉強,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