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途無捷徑:德國專家比較中德創新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2-12 01:30: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視點

  ■探索通往創新“第一集團”之路⑤

  本報駐德國記者 顧 鋼

  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本傑恩·康拉德在談到對中國創新的看法時表示,中國是世界專利冠軍,有數字化工廠,但不少産品還在靠手工製作。一些創新領域如IT業發展興旺,而其他一些領域還在苦苦尋找出路。

  中國急需提高創新能力。那麼如何提高創新能力,從德國的經驗看有這麼幾點需要特別重視。

  創新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專家認為,中國現行的教育和科研體制尚有很大改進空間。中國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只重視灌輸知識,不太重視個性和能力的培養,不太重視社會實踐環節,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思維不足,而一旦思維方式固定後,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也難以主動地開展有創新性的工作。

  而德國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德國許多科研機構每年都有公眾開放日。記者曾參加過尤利希研究中心的公眾開放日,這是個國家級的大研究中心。開放日當天,男女老少都像過節一樣前來參觀,最多的是父母帶著孩子。公眾饒有興致地參觀研究所實驗室和各種設備,科研人員還給小朋友送上小禮物。開放日有專門為孩子舉行的報告會,為孩子們解答各種問題,這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能激發孩子們的創新靈感。

  創新精神需要社會支援

  德國專家認為,創新能力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太看重創新成果,而不重視創新理念和創新過程。對創新性人才和創新過程,社會缺乏足夠的寬容和支援。許多人把創新看作是政府和科研機構的事,似乎與個人無關,社會成功人士把資助創新作為自己回報社會的職責自覺性不夠。而德國許多企業和個人事業成功後,會建立各種基金或協會來資助創新,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創新的氛圍。

  在德國很早就有科學贊助人這一稱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創始人貝納多特伯爵就是一位非常虔誠的科學贊助人。1951年,德國剛剛從廢墟中站起來,當時德國的諾貝爾獲獎者和著名科學家已紛紛遷居國外,德國與國外的科技交流陷於停頓,就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萊納特·貝納多特伯爵倡議組辦諾貝爾獎獲獎者大會,以促進德國與世界的科學交流。之後,其夫人新力雅·貝納多特女伯爵、女兒貝蒂納·貝納多特女伯爵又繼承了家族的這項事業。類似的科學贊助人在德國還有不少,如克虜伯基金會、博世基金會,專門資助科教事業,包括資助青年科學家和研究項目。

  創新成果需要法律保護

  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專家對中國專利數的迅速增加印象深刻。中國的專利申請數2008年還是40萬件,到了2013年就達到130萬件,單從專利數來看,可以説中國的創新戰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專利屬於實用新型和設計專利,許多專利還是同一項目被拆分的專利,真正屬於重大發明和有突破性的自主創新專利不多。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外企業專利糾紛有所上升,這説明在保護智慧財産權方面力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保護智慧財産權,維護公平、公正的競爭對創新至關重要。即使在德國這樣法制環境較完善的國家,損害創新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大眾汽車公司“排放門”事件就是最新的案例。大眾汽車公司設計的柴油發動機是一款省油的發動機,但是氮化物排放量較高,公司為了把新型柴油發動機汽車推向市場,不惜使用電腦軟體操控尾氣排放的手法,最後被美國環保部門發現,成了震驚世界的醜聞。大眾汽車事件不僅對公司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害,也對德國的創新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創新體系需要政府推動

  德國專家注意到近些年來中國在資訊、生物技術等領域創新氣氛活躍,創新成果明顯,這些領域創新環境比較寬鬆。他們認為,創新體系需要政府推動,但政府也不應大包大攬,政府的職責是營造創新環境和社會氛圍,包括制定有利於創新的教育、法律和稅收政策。政府不應過多地參與投資項目,這樣不利於公平、公正的競爭。另外,創新不應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口號,而應是實實在在、堅持不懈的努力過程。

  德國政府在推動創新方面重點做兩件事。一是抓人才的培養。要成為創新強國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性人才,為此,德國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各類教育。德國還特別重視雙元制教育,即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和就業途徑。雙元制教育為德國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和技工,這是德國製造業長盛不衰的奧秘。二是抓中小企業。德國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90%以上,GDP貢獻率佔2/3。中小企業擁有很大的創新潛力,但中小企業資金少,法律保護能力弱,需要政府扶持。德國政府明確表示,沒有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就無法實現。

  (科技日報柏林12月10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