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每個貧困戶都有幹部盯著幫

  • 發佈時間:2015-12-11 06:40:23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王宏偉 譚飛 張欽

  “‘雙聯’幹部,能幫我找個老婆嗎?”

  3年多前,甘肅省政協的“雙聯”幹部首次來到天水市麥積區紅崖村,時年29歲的村民汪軍龍,半開玩笑般述説一個農村“剩男”的夢。當時大家沒當真,可現在村裏的19個“剩男”,已有16個成家,其中就有汪軍龍。

  其實,幹部並沒直接做媒婆,但持續3年的“雙聯”卻把紅崖村這個窮窩窩打扮成通瀝青路、有小廣場和戲臺的暖窩窩,全村有了小企業,每人平均收入比3年前翻番,“有女不嫁紅崖村”成為記憶。

  “雙聯”,甘肅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簡稱,自2012年2月至今,甘肅有40.8萬名幹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聯繫1.5萬個村的67萬貧困戶,幹部與群眾結對子,“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

  這3年多間,甘肅最偏遠的山村,有幹部駐守;最貧困的群眾,有幹部幫扶;最頭疼的問題,有幹部解決。回頭來看,甘肅“雙聯”與精準扶貧“六大精準”中的“因村派人精準”不謀而合,一直為一個貧困大省的精準扶貧探路。(轉3版)

  (接1版)

  探路一:打撈沉默聲音,精準吃透“窮情”

  1年多前,慶陽市環縣甜水堡鎮黨委副書記侯躍東,來到鎮裏魯掌村駐村。有一天,一位70來歲的老奶奶,艱難地蹲在土堆上撿拾柴火引起他的注意。他不動聲色,“跟蹤”老奶奶回家,結果看到:老奶奶一家4口人住在一孔土窯洞和一間土坯房裏,她的50來歲的兒子下肢殘疾,兒媳和孫子都是輕度智障,老奶奶是全家唯一一位健康人。而這樣一個特困家庭,卻沒有納入農村低保。

  “我深受觸動,基層幹部要經常俯下身子打撈沉默的聲音,扶貧的觸角才能一直保持精準。”侯躍東説。這次跟蹤導致他帶領幹部戶戶進門,全面重新核實、重新評定全村的低保。現在,老奶奶一家不僅被納入農村一類低保,房子和窯洞正在翻修,扶貧項目還為她家安排了10來只羊。

  侯躍東並非個例。2012年以來,甘肅省上至省領導下至普通幹部,各級機關幹部通過雙聯載體,用腳底板測量貧困“短板”,精準識別貧困戶,按戶探尋致貧、返貧原因。

  探路二:點對點“盯守”式幫扶,因村施策拔窮根

  在臨夏州和政縣三谷村,50來歲的殘疾人田明,如今被招工成為一名“工人”,每天到村邊新建的中藥材企業車間裏挑揀藥材,每天有60多元工錢。他記得,3年多前,當來自甘肅省財政廳的雙聯幹部武曉崗初次踏訪他家時,不禁流淚。因為那時他家的土坯房裂著口子,因為一家3口人中兩個人生病、殘疾,3畝地都快沒人種。現在,他家房子不僅被改建成磚混房,也再不愁地沒人種了,因為耕地流轉給他打工的這家藥材企業做種植基地了。

  “每人平均七分地,戶均五隻羊,如何奔小康?”回憶起與田明的初次相識,武曉崗也不禁感慨,貧困戶不僅需要物質幫扶,根本的是改變“小生産與大市場脫節”的問題。駐村373天,他帶著村民代表“招商”,先後引來中藥材種植加工、樹莓種植和肉羊養殖3家龍頭企業。也正因此,田明在家門口找到一個適宜殘疾人就業的機會。這個曾經貧困面達75.8%的貧困村,到2014年也已基本消除貧困。

  像三谷村這樣,甘肅的一批“雙聯”村已經率先整體脫貧。3年來甘肅累計有“雙聯”村1.5萬個,但到2014年底,全省的貧困村降到6220個。

  探路三:種起實驗田,為扶貧改革“育種”

  3年多前,白銀市會寧縣鍾家岔村的尹麗香,家裏只養著兩頭豬,但現在她家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場裏養著80多頭育肥豬。

  3年間豬飼養量翻了40倍,尹麗香一家的第一桶金,是一筆8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尹麗香説:“一開始,我不敢想貸款的事。貸那麼多款,誰給貸?貸給我了,我拿啥還呢?”

  尹麗香的糾結給聯繫她家的省委“雙聯”幹部深刻印象。也就是從這一年起,甘肅省委、省政府在所有貧困縣建立起政策性擔保公司,採取政府擔保、財政貼息的辦法,幫助群眾緩解貸款難。首個扶貧類小額貼息貸款就叫“雙聯惠農貸款”。

  今年,甘肅省推出總量為400億元的精準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全省目前的417萬貧困戶幾乎戶均都有機會獲貸一筆5萬元的貼息擔保貸款。

  探路四:貧困戶多些獲得感,幹部就要多些責任感

  “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這是2012年初甘肅“雙聯”的莊重承諾。如今,這已落地生根,變成扶貧攻堅領域的幹部能上能下,“如期不摘貧困帽,就先摘縣級‘一把手’的烏紗帽”。

  説起“雙聯”,甘肅省政府辦公廳“80後”幹部、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赤沙村第一書記劉洋感慨,這是“用幾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新華社蘭州12月8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