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點開”藝術家的朋友圈

  • 發佈時間:2015-12-10 05:53: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宇沒有想到,三年之後會在好友的微信朋友圈裏看見得意之作《紅魚》。

  這幅作品是劉宇2011年的作品,2012年被大韻堂藝術機構收藏。大韻堂在西安美術館辦展時,《紅魚》作為展品被好友拍照上傳到了微信朋友圈。

  劉宇並非高産畫家,一年大概創作三四幅人物油畫和十幅左右的風景畫。這些作品已足夠私人收藏家和美術館消化。然而,為了自己的作品能具備更大的傳播平臺,尤其是能得到更多藝術圈內部人士的關注,當這些作品線上上得以傳播後,他還是特別高興。

  “過去,我主要通過參加展覽和朋友介紹的方式接觸一些畫廊和收藏家。但這種方式還是顯得接觸面窄。何況,畫廊更新時效性慢,收藏家的需求量更加小,這使得我的作品不能及時展現,有些可惜。”為了彌補這些遺憾,劉宇很看好即時、海量的網際網路。他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裏上傳作品,但是流傳範圍也就是那幾百個好友。

  藝庫上線後,他將《紅魚》和其他作品上傳至作品庫。結果,不到一個星期,已有132人欣賞過這幅作品,他個人空間的訪問量也達到了7592次。旺盛的作品人氣使得劉宇的微信上也多了不少陌生人的好友請求。

  通過藝庫,劉宇還發現,市場對自己作品的偏好有細微不同。“目前,點擊率最高的是人物和風景組合、色調鮮明、反映北京生活的作品。”劉宇沒有刻意為市場創作,但他希望能夠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和劉宇一樣,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繪畫係的青年教師余曉慶也通過藝庫獲益匪淺。余曉慶擅長國畫,他畫的國畫以沒骨花卉為主,顏色淡雅,古典韻味十足。“我盡可能地用這些花花草草表達內心感受,至於是否能得到市場認可,倒在其次。”

  余曉慶更看重藝庫朋友圈的專業性。藝庫還處於公測階段時,她就經常在上面遊覽。作為年輕的水墨興趣愛好者,能在藝庫網欣賞到蘇百鈞這種大家的作品,余曉慶還是覺得很難得。

  余曉慶還喜歡藝庫營造的那種藝術家之間可以隨時隨地溝通的氛圍。“我有大量的同學都入駐了藝庫網,我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分享有趣的文章視頻;我有很多學生也加入了藝庫網,他們經常通過藝庫網給我看近期創作的作品。這樣方便了教學,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余曉慶説,“我希望通過藝庫網,拉近和其他藝術家的距離”。

  跟余曉慶一樣,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生高祥恒也希望把藝庫當做學習充實的平臺。藝庫上線後,他感受到了網際網路對於當下藝術家的難得契機。“在藝庫這個平台中,可以全面了解藝術動態,獲悉展覽資訊,還可以查詢藝術名家的資訊,跟他們零距離接觸,並能隨時展示和更新自己的作品,建立自己的藝術朋友圈等等。這比傳統的展覽和交流模式更加開放、自由和靈活。”高祥恒説。

  對於普通的藝術愛好者來説,藝庫最大的優勢在於既專業又接地氣,讓一般人也能夠接近藝術圈的核心。

  藝庫的母公司大韻堂是一家頗有專業口碑的藝術機構,以嚴格的篩選機制聞名。大韻堂組織的展覽、寫生采風等活動總會吸引大量藝術家。今年9月下旬舉辦的“追求卓越:來自學院的藝術家——首屆油畫邀請展”首次邀請了全國13所專業美術院校一起辦展覽,展覽中亮相的導師帶研究生的師生巡迴展模式也是首創。展出的200多件油畫作品全面呈現了我國專業美術學院的油畫教學成果。

  “線下的交流機會畢竟有限,普通人並不能説出哪幅作品是哪位藝術家所作,更不要提如何跟藝術家搭上話了。”大韻堂董事長、藝庫創始人蔡萬霖將藝庫當做免費的交流平臺,讓關注藝術的群體與藝術家無障礙溝通。

  如今,藝庫網註冊的藝術家已經超過3000人,還在以每天約150人的速度增長,其中不乏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龐茂琨等藝術圈裏的名家。

  “藝庫致力於讓每位藝術家建立起朋友圈,讓越來越多的粉絲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和藝術家點讚,讓關懷、理解、靈感和熱情線上上匯聚成有溫度和歸屬感的社交圈。”蔡萬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