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可治缺血性腦卒中

  • 發佈時間:2015-12-10 02:31: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醫療新幹線

  科技日報訊 (傅譚娉)缺血性腦卒中居人類死亡原因的前三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治療重度頸動脈狹窄、防止缺血性腦卒中的首選方案。通過切除嚴重的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不僅可以改善腦供血,解除因缺血造成的腦供血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率。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自2006年以來共為614例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實施了634例次的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手術成功率100%,術後30天腦血管事件發生率1.4%,心臟事件發生率1.6%,術後30天腦卒中/死亡發生率1.6%,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1953年,美國外科醫生Debakey實施了世界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由於手術難度大,對外科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高,目前國內能夠獨立、大規模實施該手術的醫療機構屈指可數。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1996年成功實施了首例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從2006年至2014年,共成功實施手術634例次,年齡從57歲至72歲不等,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分別佔69.9%、31.9%和22.8%,既往心梗、腦梗塞患者分別佔5.1%和27.2%。協和收治患者病情複雜,伴發疾病多,手術難度和並發癥風險更高。

  據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劉昌偉主任介紹,為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協和血管外科制定了詳細的術前、術中和術後風險評估和控制體系。術前,針對每一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術前多系統評估。創新開展手術安全評估管理體系,對伴有合併症對患者會同神經內科、心內科、麻醉科、ICU等進行多科會診討論,結合手術方案定制個體化的圍手術期輔助檢查和安全管理治療措施。術中,不僅具有嫺熟的手術技術,同時創新監測手段,推行對高危患者實施術中TCD監測,利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實時監測術中患者腦血流的變化。在國際上首創了VSI指數,有效提升了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高灌注綜合徵的預警能力。術後,對患者實施嚴格的血壓監測及管理,總結積累臨床經驗。出院後定期隨訪,堅持對患者發病危險因素綜合治療,平均每位患者跟蹤隨訪達30個月。

  通過有效的風險監控,北京協和醫院實施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各項圍術期並發癥指標比肩國際一流水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並發癥的凶險,主要是由於術中微栓子脫落導致急性缺血性腦梗和伴隨的心臟事件。根據國際上大規模臨床研究結果的報道,對於無症狀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美國在2013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後30天腦卒中/死亡發生率為1.0%,歐洲在2010年的研究結果為1.4%,北京協和醫院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為1.2%,介於美國和歐洲的發生率之間。對於症狀性,北京協和醫院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後30天腦卒中/死亡發生率為1.9%,比歐洲2010年的最新數據低0.4個百分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