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誓將社區中小微零售 銀行業務做到底

  • 發佈時間:2015-12-09 11:35:36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素描

  李光安,陜西人,個高、短平頭,今年50開外,畢業後,一直在金融機構工作。1993年,李光安來到深圳,在深圳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任職;2005年,深圳農聯社和轄屬18家信用社合併改制,成立深圳農村商業銀行,任該行副行長、主持工作;2007年起升任行長;今年,該行董事會換屆,任董事長。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蔡良煥 李 琳

  它是深圳的草根銀行——擁有3萬多名自然人和210多家社區企業股東。它是生於斯長于斯,生得久長得好的本土金融機構——前身為成立於1952年的深圳農村信用社,至今已有63年的歷史;奉行穩健經營、品質優先,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和它性質相似身份相當的深圳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和它一塊分家的深圳發展銀行(深發展成立時,市裏把原特區內的農信社網點都劃給了它),已先後被平安銀行收于囊中。它是繼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之外,第三家總部設在深圳的商業銀行。

  它就是深圳農村商業銀行!

  今年12月9日是深圳農村商業銀行改製成立10週年的日子,在這個喜慶的日子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該行董事長李光安先生。

  記者:再過幾天,就是深圳農商行成立10週年的喜慶時刻,您是怎樣一種心情?如果請您對深圳農商行成立10年來的發展作一個基本評價,您會怎樣説?

  李光安:説到心情,應該是蠻高興、蠻激動的,畢竟深圳農商行是從農聯社發展而來的,是一家有了60多年曆史的“老店”,而農商行成立10年來的發展又一直穩紮穩打,在市場的廝殺中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獲得股東的首肯和客戶的認可,心裏感到欣慰。

  深圳農商行10年的發展可以用穩健兩個字來概括。10年間,我們的總資産增長了3倍,凈資産增長逾5倍,年均凈資産回報率達20%以上。10年來,股東每年從農商行獲得豐厚的分紅,股本規模從當年的1擴大為如今4.24股,但是,我們從沒有向股東增資,沒有向社會融資,也沒有通過發債擴大規模,我們的發展完全靠利潤留存轉化的資本自我積累來實現,股東對我們的發展和投資回報比較滿意。

  深圳農商行的産品和服務也越來越受到客戶的認可。目前,我們在深圳的網點有近200個,位居第一;10年間,外地城商行蜂擁入深,但我們的市場份額仍穩定在深圳市場的4%左右。2015年,我們在英國《銀行家》雜誌評選的“世界1000家銀行”排名中位居405名,躋身世界銀行500強之列。

  記者:深圳農商行10年發展成績斐然,回顧10年發展歷程,您認為有哪些經驗值得歸納、總結?

  李光安:如果説有什麼經驗和心得可供總結和歸納的話,我想有這麼幾點體會:

  一是始終堅持品質優先、穩健經營。深圳農商行過去10年的發展可謂不緊也不慢,我們提出的“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經營理念和“品質優先、適度規模、專注服務、保證效益”的發展觀,被實踐證明是適合我行發展,也是符合股東長遠利益的。

  二是堅持深耕社區和中小微企業,做小微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零售業務。深圳農商行是草根銀行,個人客戶達70%以上,在獲得自身穩健發展的同時,也為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出了直接貢獻。

  三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使深圳農商行完成了從傳統農村信用合作社向現代商業銀行的轉變。改製成立後,股東會選舉産生了董事會、監事會,董事會任命了經營班子,企業法人治理的邊界逐漸清晰,董事會負責戰略規劃,負責銀行發展方向重大決策的把握,經營班子負責執行,把董事會的要求、目標分解下來,推動落實。改制後,農商行決策民主、流程規範,權力受到制衡、風險得到控制。

  記者:深圳是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業競爭相當激烈,農商行如何在規模、實力、人才等方面都不具優勢的情況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那片“藍海”?

  李光安:深發展成立的時候,市裏把農信社原特區內的分支機構都切給了它,也就是説,深圳農商行在深圳原“關內”地區的業務是空白的。我們1998年才開始在原特區內組建業務網點,現在有20多個。但是,重返“關內”之初,我們發現,這裡高度商業化、市場化的環境,我們不太適應,那麼,怎麼辦?只有立足於長處。我們的長處是什麼?一個是零售,零售的服務、零售的産品,要做到我們過去做的小而精、小而活。同時,這個小而精、小而活,還要把我們的特色放進去,而我們的特色就是做小微企業。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做一些別的金融業務,這方面,我們不佔優勢,但沒什麼捷徑可走,那就咬咬牙、硬著頭皮做下去,靠我們的服務效率、服務品質,以時間換空間,逐漸獲得客戶認可。

  另外一個,就是現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非常迅速,這是我們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或者説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因為新生代客戶他更認可你這家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的契合程度。這一塊,我們沒有落後。我們引進的系統客戶操作的便利性和感受度都很好,我們的網銀服務,中小企業開通率非常高,達到了85%到90%水準。

  記者:貴行的名字冠以農村商業銀行,前身是深圳農村信用社,但深圳已經沒有農村,這種情況下,貴行怎樣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業務的觸角?

  李光安: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深圳原農村地區的工業化就已經開始,及至九十年代,農業産值比重逐漸萎縮,農業金融需求逐漸減弱,因此,我們在農信社時期已完成從服務三農到服務非農經濟的轉變。農信社時期,基於資源狀況和風控能力,主要經營活動在原農村地區(現在也稱“社區”),無論是人緣、地緣,我們都有優勢,社區居民對我們的認同感非常之高,由此形成了長期的業務關係。深圳農商行成立之後,我們的業務重點依然在原“關外”的社區居民和中小微企業,業務重心依然落在零售銀行上,即以中小微企業和社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做好零售業務。社區對我們業務發展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這是一種錯位經營,也發揮了農商行的最大優勢。

  記者:深圳農商行確定了“社區零售”、“科技興行”、“跨區域經營”三大策略,這是基於怎樣的戰略考慮?執行的成效如何?

  李光安:“社區零售”是歷史形成的,是歷史的選擇。我們八成以上網點在原“關外”的社區,你不可能拋棄社區再去另外的地方設點;我們的客戶,歷史上講也一直在社區,甚至我們的股東,大部分也來自社區,這對我們是一種天然的選擇。

  那麼,是不是社區就沒得做了呢?不是!傳統的社區,它本身也在升級,有了現代企業的雛形,同時它的基礎跟十年、二十年前已截然不同,很多資産是幾十億在運作;另外,它也面臨新的機遇,除了社區股份公司,現在還有很多新的企業出現,這是國家支援“雙創”的結果,也是本行業務發展潛力所在。

  現代金融離不開科技力量支撐,“科技興行”是對深圳農商行發展的現實要求。實踐證明,但凡科技手段應用得早,業務也一定發展得快。這方面,我們是嘗到甜頭的。

  我們第一代核心繫統上線是1998年,第二代核心繫統上線是2010年。每一次新系統上線,都給客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更豐富的産品,對我們進行風險管控,也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沒有它,做什麼都不可想像。

  舉個簡單的例子。第一代系統上線,當時我們全部網點的日交易量加起來是2萬筆,它的處理能力是日交易量20萬筆。但是沒有想到,不到3年,就突破了,不得不進行升級,連續升了幾次,到最後不能支撐,只好更新換代。第二代系統上線,高峰時期雖然日交易量多達900多萬筆,但我們依然從容自如,得心應手。

  至於跨區域經營,一個現實的考慮就是,可能我們在深圳的發展空間會受到擠壓,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騰挪。恰好這個時候,深圳進行産業梯次轉移,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跟著企業走出去,為他們提供金融支援,得到共同發展。目前,我們在廣西開了2家一級支行、發起成立4家村鎮銀行,可以説剛剛落腳,但是,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

  記者:在業務發展中,深圳農商行奉行“品質優先,適度規模、專注服務、保證效益”的理念,在您看來,銀行的發展,在品質、規模和速度之間該取得怎樣的平衡?

  李光安:説句實在話,這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總的來説,我覺得品質是第一。沒有品質,效益和規模無從談起。品質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品質很好、步子很穩才能走得紮實。

  記得農聯社跟農行脫鉤的時候,農聯社的不良率到了百分之四十幾,當時正值主持業務工作頭兩年,我一半以上的精力都花在清理不良資産上。我覺得,被它拖住以後,你根本顧不上去考慮怎樣發展。其實,一家銀行,它的風險傳導非常之快,看看世界上那些銀行案例,百年老店説倒就倒,令人觸目驚心。我認為,看一家銀行發展好壞,你不要看三年五年,要看十年二十年。銀行的發展應該以十年為一個刻度,這十年你品質維持穩定,不大起大落,不出現大的風險,才算你好,這是這個行業對我們天然的要求。

  在重品質前提下,要適度規模。為什麼講適度規模呢?因為首先有品質約束,你不可能走太快;其次是資源配置,像我們這樣的中小行,不可能衝得太狠。那麼,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比較適中、適度規模,你就比較從容,迴旋餘地就比較大。

  另外,我要説的是,在深圳農商行,我們要的規模,一個是真實的規模,不是某個時點數,再一個是可持續的規模。

  記者:當前,網際網路+成為國家戰略,面對網際網路浪潮,深圳農商行的“網際網路+”之路該怎麼走?

  李光安:網際網路金融其實挺難的,就是大家還沒搞清楚網際網路金融到底是什麼樣的,還在爭論到底是網際網路金融還是金融網際網路。現在最時髦的是O2O,線上線下,大多數銀行做的是把金融産品搬到網際網路上去。這一塊,我們在做,而且有些做的還不錯。一個是網上支付。今年“雙十一”,我們第三方支付交易總額超過1億元,其中支付寶交易達27萬筆。一個是網上理財。我們的理財産品八成以上份額通過網上銷售,有一款“i淘金”基金可以隨時買隨時贖回,很受歡迎。另外,我們還做網上貸款,其中的“信通小時貸”,最快1個小時放款。同時,我們小微企業基本的業務流程也正往網上搬。不過,網際網路金融這一塊現在很難突破,無從研究業務怎麼創新,眼下還是先把金融網際網路做好,等條件適合再談網際網路金融。

  記者:今年10月,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基準利率的時候,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再設置浮動上限,標誌著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此項調整對貴行今後的經營將産生怎樣的影響?利率市場化終於來了,貴行可有應對之策?

  李光安:應對利率市場化,要建立一套機制,包括資産的定價,還包括流動性的管理。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業的競爭主要在資産端,而不是負債端,就是有好資産,你就佔了先機,這是我們的一個挑戰。另外,對於優質資産,如何把握,如何評估,也是一個挑戰。再有就是議價能力,也就是説你在負債端的話語權。

  深圳農商行份屬中小銀行,利率變動會偏大,會直接影響到流動性管理,應對利率市場化,第一要狠下內功,對整個機制框架管理手段工具全面更新、提高;第二要建立一支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的人才隊伍;第三要建立與同業、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廣泛合作,拓寬業務渠道;第四要加強流動性管控;第五要尋找好的資産、好的客戶,那是今後業務發展的核心所在。

  記者:您對深圳農商行的下一個10年有怎樣的憧憬和展望?

  李光安:下一個10年之路怎麼走,我們內部經常討論。我們其實是一家特色鮮明的銀行,就是加了“社區”這樣一個修飾詞。下一個10年,這個鮮明的特色要保持下去,讓大家一説到深圳農商行就知道這個行是個什麼樣子,做什麼的,知道你哪項服務不錯。如果這樣,我們就成功了,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

  第二,我們的服務要提得更高,産品更具特色。圍繞社區、零售、中小微這三塊,改進我們的産品,完善我們的服務,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再有一個,就是要跟上潮流,用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平臺,提供更多網際網路産品和服務,與時代同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