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反思動漫興衰演繹“盆景産業”

  • 發佈時間:2015-12-09 09:33: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9日電? 曾躋身全國四強、雲集從業者近5000人的瀋陽渾南動漫産業基地,總投入逾10億元,如今絕大多數企業都已搬離或倒閉;曾排名全國前十、擁有動漫公司近300家的黑龍江動漫産業發展基地,在創作《龍娃》《探索地球村》等知名動畫片後,眼下園區破敗,招商幾乎停滯……“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走訪東北多處動漫産業基地,看到一幕幕黯然衰落的景象。

  前幾年,東北各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和補貼扶持,一哄而上發展動漫文化産業。僅十年間,這個曾輝煌一時的“盆景經濟”,就因補貼取消和人才匱乏而難以為繼,大多數園區陷入蕭條衰敗之中。

  補貼優惠到期,企業就候鳥一樣“飛”走了

  日前,記者走進瀋陽市渾南區“瀋陽國家動漫産業基地”大樓,昔日墻體外醒目的紅色大字早已有些褪色。一位保安説:“幾年前這裡的公司就都走光了,現在改成政府辦公樓,不過大部分房子還空著呢。”

  記者透過一樓東側一間上鎖的玻璃門看到,大量蒙塵、破損的動漫園沙盤和專業設備四處散亂堆放,見證著“動漫基地”曾有的“雄心”。

  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黑龍江動漫産業發展基地,一度號稱年産動畫片能力超過3萬分鐘,位列全國十強。然而如今,始建於2005年的動漫園區內幾幢歐式風格大樓大多人去樓空,只留下一些寫字間窗戶外打出“XX動畫”“XX動漫”的破舊廣告牌。由於長時間無人使用,有的大樓臺階破裂,裂紋處長出雜草。

  “補貼、優惠一到期,動漫企業就候鳥一樣‘飛’走了。”在瀋陽渾南動漫産業基地的“動漫世界”大廈裏,隨處可見電氣設備、工程設計、招標代理等公司,卻找不到動漫企業的招牌。一名物業人員告訴記者,優惠政策取消後,這裡的動漫公司走得一家不剩了。

  十年前,東北各地動漫園區競相開工,由於減免房租、稅費,補貼等政策優厚,進駐園區的動漫企業如同雨後春筍,甚至連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動漫企業也到這裡註冊。據瀋陽藍火炬軟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軍回憶,基地最多時有企業130多家,大樓前貼滿漫畫海報,還有人開辦卡通玩具店,將園區裝扮得格外熱鬧。

  然而,隨著政府的補貼、優惠政策近年來相繼撤出,動漫企業迅速衰落、流失,關門的關門,飛走的飛走。哈爾濱七劍數字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邢偉説,當地扶持政策雖然還有,但力度明顯減弱,一些靠補貼為生的企業難以為繼。“現在上規模的大公司只剩下兩三家了。”他説。

  吉林四平動漫産業園區發展如同“過山車”,在出現涌入20多家動漫企業的短暫輝煌後,如今只剩下一家招商企業了。坐落著吉林動畫學院的長春市高新區則情況稍好,動漫園區內還有相關企業40多戶。不過,高新區管委會一位官員擔憂,園區大部分動漫企業一直在虧損,幾乎沒有稅收,每年還要支付各種補貼5000萬元。如果有一天政府補不起了,企業也會離開。

  産業發展淪為“補貼大戰”

  和國內很多地方一樣,東北各地動漫基地的補貼和獎勵,多是以作品産量、播出平臺、獲獎級別等標準進行核定。比如,瀋陽、哈爾濱、長春等市規定,動漫作品在不同層級電視臺播出,按時長每分鐘補貼500元到1000元不等,在重點頻道、重要時段播出的還會更多,動漫作品在一定級別展會獲獎,也有數額不菲的獎金。

  有了大額補貼的刺激,一些動漫公司不再瞄準市場,而是奔著政策使勁,有的甚至完全套用補貼標準來製作動畫片。大連市動漫園區一位公司經理説,由於補貼政策要求動畫片在電視臺播出,一些公司不管收視率,片子能播就行。結果,有的兒童動畫片竟在午夜播出。補貼是按分鐘數計費,有的公司就“注水”拉伸時長,很多動畫片動輒長達上百集。

  2011年夏天,由瀋陽非凡創意動畫公司製作的動畫《高鐵俠》剛剛公佈片花,就被網友質疑為抄襲外國動畫作品。儘管製作團隊極力否認,但是短短幾分鐘片花就有多個細節與外國動畫作品重合,還是引發了很多網友指責。當時有人評論説,為在短期內製作出低成本作品獲取補貼,動漫業的抄襲行為時有發生。

  粗放的政府補貼政策,誘發動漫公司打起了“價格戰”。曾在哈爾濱市開展動漫影視製作的黃浩,一年前關掉公司改做廣告策劃,就因為動畫片越來越不值錢了。“我們賣給同一家電視臺的動畫片,2009年時折合每分鐘150元,到2010年就降至20元,2011年乾脆免費播出。”他説,有的公司為了能夠播出,還要給電視臺支付頻道佔用費,補貼機制誘使電視臺也成了分食政府資金“唐僧肉”的一員。

  此外,僅靠“補貼輸血”發展的産業鏈條過短,影響了動漫作品商業價值的延伸。據介紹,國外動漫公司創作一部動漫影視作品所取得的收益中,發行一般只佔30%,衍生産品的授權和開發佔70%。而中國動漫企業至少80%還在依靠製片、發行環節過日子。

  從2013年起,東北各地陸續降低對動漫業的補貼力度,産能立刻急劇下降。據統計,黑、吉、遼三省2011年生産電視動畫片52部,共計34433分鐘,到2013年便驟減至13部和6753分鐘。

  “給錢、給物,給不了企業競爭力”

  從曇花一現到悄無聲息,靠“吃補藥”發展的東北動漫産業經歷了大起大落。記者梳理東北三省38個地市統計數據和官方文件發現,近年來,規劃或建設動漫産業基地的城市多達19個,佔比高達50%。

  事實上,東北發展動漫産業存在人才先天不足的問題。瀋陽藍火炬軟體公司總經理張軍説:“我們70%員工都是大學畢業後從零開始培訓。由於文化創意氛圍不足,兩三年後一些成熟的員工就辭職到南方了。”他表示,東北很多城市發展動漫缺乏比較優勢,這不是政府減免房租、補貼資金所能解決的。

  北京動漫商人王平幾年前回鄉創辦四平年年文化公司,在當地提供低價土地、協調貼息貸款、給予産業資金等扶持之下,公司蓋起了數萬平方米的動漫大樓,如今卻在為招商而發愁。王平坦言,動漫業的最大特點應該是“輕資産”,公司背負的東西太重,就像蝸牛一樣發展緩慢。

  瀋陽市中小企業協會名譽會長劉洪文説,一些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全與市場規則脫節,有的甚至背道而馳。在這些政策呵護下的産業就像一個個“盆景”,雖然花開得嬌艷,一旦接觸市場風霜立馬就被打回原形。“政府簡單地給錢、給物,給不了企業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東北一批動漫企業已開始走出政策“溫室”,主動在市場中強筋健骨。哈爾濱七劍數字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重構業務模式,最近從成品製作延伸到人才培訓和動漫創意孵化,填補了當地的産業鏈空白。瀋陽深海動畫數字媒體有限公司選擇與一些旅遊景區、大型遊樂場合作,開發動漫宣傳片和3D短片,開發全新市場需求,為公司找到了業務增長點。

  儘管存在種種弊端,但多數業內專家認為,政府的産業引導、扶持政策不可或缺,關鍵是要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教授盧斌建議,可以由國家構建動漫影視作品分級制度,通過培育多年齡層次受眾群體來擴大動漫消費;地方政府還應補上智慧財産權執法短板,為文化創意做好法律保障。

  北京大學國家文化創意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則提出,未來扶持動漫企業,應該在稅收優惠和解決融資瓶頸上做文章,比如鼓勵民間資金成立産業發展基金,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解決産業難題。(記者劉荒、王炳坤、辛林霞、齊海山、梁書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