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著眼長遠,八年治太的江蘇探索

  • 發佈時間:2015-12-09 07:32:27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太湖實現8年安全度夏!對比8年之前的太湖水危機,我們深深感到,“太湖水質明顯改善,富營養化程度由中度變為輕度,連續8年實現‘兩個確保’目標”的成績來得殊為不易!

  為“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8年時間裏,江蘇沿湖各地及省環保、水利、住建、農委、太湖辦等相關部門聯合持續發力,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團結協作、狠抓落實,太湖水質得以明顯改善,富營養化程度由中度變為輕度,標本兼顧、沉著應對,在應急防控情況年年有變的情況下年年求得安穩,出色完成了國家交予的近期治太任務。

  江蘇的治太之路,既立足當前,每年都扎紮實實抓好調水引流、藍藻打撈、生態清淤、安全保供等“應急防控”的各項工作;又著眼長遠,加強污染源頭治理,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加大生態修復和建設力度,在“治本”上作了多種探索。

  調整升級

  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排放

  地處太湖上游的宜興,長期背負著“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壓力。

  8年來,宜興人“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日益遞進。為了徹底告別“以環境換增長”舊模式,該市連續多年淘汰落後産能,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擴張,深入開展小化工、琉璃瓦、水泥機立窯等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已累計關停並轉化工企業514家、琉璃瓦企業324家、“三高兩低”企業10家、蓄電池企業25家,化工産業經濟比重從20%下降到12%。

  劣質産業的退出,不僅優化了生態環境,也為大批環境友好型産業騰出了空間。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是宜興新興産業的“後起之秀”。在纖塵不染的車間內,從德國引進的6條高性能灌裝生産線正高速運轉;在空中揮舞的機械手臂,把一箱箱生産好的紅牛飲料碼放得整整齊齊。這家開業僅一年多的企業,去年實現年應稅銷售18.7億元。

  目前宜興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生態文化旅遊業“三足鼎立”的現代産業格局基本成型,高端電纜、節能環保、新能源、光電子、新材料“五大新興産業”佔工業經濟的比重已超50%。寶鋼、國電、東方電氣、保利集團、蘇寧環球、萬達廣場等實力名企先後落戶,與清華、南大等一批著名院校相繼“牽手聯姻”,各類高端創新人才紛至遝來……“以産業升級促進環境升級”的宏圖,正在宜興變成現實。

  去年,蘇州制定實施了“關停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後産能、改善生態環境三年專項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淘汰2000多家落後産能,通過“騰籠換鳥”換來綠色發展,通過“鳳凰涅槃”實現脫胎換骨,全力打造蘇州工業經濟的升級版。今年,這項工作將繼續推進,並將實施化工整治,加快熱能管網規劃建設。

  “産業結構調整是太湖治理的根本途徑,治太工作能否深入進行、持續推進,關鍵要看産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力度。”這在江蘇已經形成共識。省委、省政府明確,太湖流域未來將重點通過轉型升級加強源頭治理,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治太水準。

  這是一份讓人振奮的統計報表:今年前三季度,江蘇服務業佔GDP比重達48%以上,産業結構首次實現“三二一”的標誌性轉變。在服務業大做“加法”的同時,江蘇在淘汰過剩産能、落後産能上則大做“減法”,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落後産能淘汰目標,累計關閉7000多家化工企業。截至2014年底,我省太湖流域各地關閉化工企業4339家,關停印染、電鍍等重污染及不達標排放企業1000余家。

  與此同時,針對工業存量的升級改造計劃持續進行。省環保廳相關人士介紹,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武進經濟開發區、武進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已通過環保部、商務部、科技部組織的考核驗收。省環保廳還將酸洗、印染、化工行業水處理污泥規範化管理作為監管重點,明確813家工業污泥重點監管企業名錄,實行清單化管理。同時,在太湖流域保持了環保執法高壓態勢,嚴控工業污染排放。

  因地制宜

  農村生活污水也“治理”

  省住建廳相關人士介紹,8年間,我省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收集管網、以及污泥處理處置和再生水設施建設,全面推廣控源截污工作,有序推進《太湖流域撤並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規劃》實施。截至2015年三季度,太湖流域已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250座,處理能力達到818萬立方米/日,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撤並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0%。城鎮污水處理廠運作負荷率達到80.4%。“十二五”以來,太湖流域累計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40萬立方米/日,配套管網5100公里,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能力2490噸/日,新增再生水生産能力31萬立方米/日。

  與此同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進。常熟市水利(水務)局副局長皇甫建國指出,“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時段一般都沒有規則,每天早中晚較集中,其他時段排放量很小。同時,污水排放分佈面廣而分散,水量水質波動都較大。因此農村污水處理工程不能簡單套用傳統市政污水處理工藝,而是應當另用一種專門針對農村水污染治理的工藝,具有經濟、高效和普通適用特點的小型污水處理設施”。

  11月25日,在常熟市古裏鎮蘇家尖村,上海浩為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博士向當地村民演示了污水在經過設備處理後的出水情況,並笑説:“經過我們之前的測量,經由設備處理,寒冷氣候下這樣的水質是達到了一級B標準的,在夏天一般達到一級A標準基本沒有問題。”據介紹,這種為處理農村水污染而專門研究開發的科研成果,是上海交通大學根據多年來對農村污水治理方面的大量技術革新和工程經驗所形成的一種以複合生物水處理系統為核心技術的農村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後的水還可作為農田灌溉和綠化用水。

  住在蘇家尖新蘇1組96號的平鐘祥説,從前村裏的河水時常散發刺鼻氣味,而當污水處理工程遍佈全村的3年時間裏,情況明顯好轉許多,河水也變得清潔起來。對村莊內的環境整治行動,1968年就在蘇家尖生活的他在自己的老年生活裏享受到了這一福利帶來的體驗,打心眼裏感到滿意與幸運。

  8年中,江蘇太湖流域各地穩步推進規劃發展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十二五”以來,全流域實際完成4000多個規劃發展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生態修復

  讓太湖山水“休養生息”

  站在無錫長廣溪大橋上,向南是長廣溪,兩岸鬱鬱蔥蔥,蜿蜒曲折,一路迤邐,直通太湖;向北是蠡湖,極富江南特色的石塘長廊,橫跨濕地公園兩岸,遊人如織,岸芷汀蘭。西部是軍彰山,清晨泛舟蠡湖,青山依依,綠水悠悠,正是范蠡筆下“煙收遠樹山徐出”的美景。

  這水鄉風光,正是無錫人努力進行生態修復的結果。生態清淤、污水截流、退漁還湖、動力換水、生態修復、湖岸整治和環湖林帶、濕地建設……行進太湖沿線,這樣的美麗風光可謂數不勝數,通過修復,太湖山水得以“休養生息”。

  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馬舍村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7月的一天,這裡空氣濕潤,湖水在橋下流淌,水草在池塘中搖曳。時近中午,73歲的村民陶福妹正準備給家人做飯,只見她從家門口拾級而下,來到池塘邊,直接把米籃浸入水中。“今天沒下雨,沒有泥沙,水很清,在池塘淘一遍後,就能直接放進鍋加點水蒸煮了。”陶福妹説。

  馬舍村書記施永飛介紹,他們村坐落在水源地保護的核心區,400米外的太湖供應著三個自來水廠的用水,是生態紅線區域中的一級保護區。

  根據蘇州在全國率先實施的生態補償政策,2012年馬舍村從市區兩級財政獲得125萬財政補償,生態補償大部分用於村莊交通建設和環境整治。

  2013年8月,江蘇在全國率先編制印發省級《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太湖沿岸成為重要的生態紅線保護區域。江蘇在此加強污染防治、加快生態修復,推進沿太湖濕地建設,削減污染物入湖總量,提升了太湖治理工作成效。據了解,江蘇生態紅線區域陸域面積達2.2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2.23%。

  任重道遠

  太湖治理機遇挑戰並存

  成績雖然突出。不過,省太湖辦副主任張利民坦言,太湖治理向來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在治理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情況在所難免。

  對於已經經歷了8年高強度治理工程的太湖,挑戰對於它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其水質指標改善的上升空間越來越小,幅度不可避免地越來越窄,而當水質繼續改善的空間越來越小、難度越來越大時,與之相對應的經濟成本也在增加。

  就拿總磷總氮來説,在治太過程中雖然已展開針對性工作,但主要入湖河流氮磷距離國家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增加了湖體水質改善的難度。就以處理藍藻為例,雖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藍藻的防控依然不可掉以輕心。

  藍藻是一種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嚴重污染,氮、磷含量超標呈重富營養化狀態下,再遇上適宜的溫度等條件,藍藻就很有可能爆發——由此而言,在湖體“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變情況下,一旦遇到適宜外部條件,太湖仍可能出現大面積藍藻聚集,甚至“湖泛”。相關專家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冬明春太湖地區氣溫還可能偏高,氣象條件有利於藍藻種源越冬,明年太湖安全度夏形勢仍不容樂觀。

  江蘇太湖流域總面積佔全省的24.2%,卻承載了全省35.3%的人口和52.1%的經濟總量。經濟、人口的發展,必然給太湖帶來較大的環境壓力。以農業為例,流域農業産值佔生産總值比例約2%左右,但農業面源污染貢獻的氨氮、總氮、總磷分別佔到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的49%、39%和68%(2010年國家總體方案修編數據)。其中,畜禽養殖排放的總磷、總氮約佔流域氮磷污染入河量的35%和13%。隨著工業點源和生活污染治理的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經日益凸顯。

  省農委相關人士坦言,這方面的短板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較大。與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相比,農業源面廣、量大、分散,治理任務非常艱巨。二是資源利用效率低。由於農業生産經營主體規模小,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約束趨緊、投入品過度消耗現象仍會長期存在。三是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推進較慢。中小型養殖場仍然佔大多數,基礎差、種養分離、農牧脫節問題突出,養殖廢水處理的難題尤其明顯。當前生豬價格已進入上漲通道,對畜禽養殖業帶來實質性利好,禁養區拆遷關停的進度和難度都將加大。四是農業環境監測體系不健全。機構少、人員缺、裝備差,農業面源污染例行監測能力水準嚴重不足,不能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常態化和規範化監測評價和預報預警。

  另外,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特別提醒説,“與長江、淮河等水體相比,太湖的換水週期很長,水體流動性較差,因此,在許多地方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太湖流域都成了問題,甚至是較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以更加嚴格的標準、更加強勁的舉措,鐵腕治污,科學治太!”

  今日太湖的平安穩定絕非一日之功,各方在加快組織協調、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積極落實整改措施、強化污染源監管力度上積攢經驗、銘記痛點的時間軸已長達8年。8年的時間積澱足以形成一套屬於太湖流域的管理模式,它會永遠銘刻在歷史長河裏,在時而驚濤駭浪、時而平靜流淌中熠熠生輝,提醒人們牢記過去,也鞭策與鼓勵同行者勇敢前行。

  值得欣喜的是,在“十二五”收官之際,太湖治理也迎來了屬於它的重要機遇。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治太指明瞭前進方向。眾所週知,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央更明確把綠色發展確定為十三五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這將切實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産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太湖治理樹立了目標導向。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水污染防治的行動指南。太湖是國家“三湖”治理的重點,也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把太湖治理好,對江蘇、對全國水污染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今年實施的新《環保法》也在某種程度上為治太也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保障。相信未來,江蘇在太湖治理上一定會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