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聚焦魅力永濟》系列報道之三:觸摸歷史 感受古老文明

  • 發佈時間:2015-12-09 06:29:50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永濟市著名人文景觀鸛雀樓、普救寺掠影

  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人文薈萃,是古河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千百年來,永濟始終以卓爾不群的姿態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以多彩的文化遺産豐富著城市的內涵。

  因為歷史,永濟成為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遊區的龍頭,現有文化遺址、寶寺名剎、名人故里、山川名勝達140余處,形成了以鸛雀樓為龍頭,包括普救寺、蒲津渡遺址、蒲州古城、萬固寺、楊貴妃故里、唐開元大鐵牛等在內的西部古蒲州歷史文化旅遊圈,在河東大地獨樹一幟。

  觸摸歷史,遊人仿佛穿越時光的隧道,沿著古中國的文化脈絡,感受絢麗的中華文明。而在最負盛名的鸛雀樓、普救寺,這種感覺尤甚。

  鸛雀樓:中華名樓 黃河明珠

  前瞻中條太華山,下瞰巍巍黃河水。樓體壯觀、結構奇特的鸛雀樓就這樣以雄偉的氣勢、秀麗的風景立於黃河東岸,注視著世間的滄桑變幻。

  唐代詩人王之渙氣魄宏大的一首《登鸛雀樓》詩,更使鸛雀樓名揚天下、聲播四海,不僅成為黃河流域的標誌性建築,而且與江南的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

  昔日鸛雀樓,其路曲折,其史坎坷。

  鸛雀樓故址在蒲州古城(今永濟市蒲州鎮)外西南的黃河岸畔,始建於西元557年-581年的北周時期,為大將軍宇文護所建,原本為一座軍事戍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它歷唐經宋存世七百餘年,到元朝初年毀於戰火。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永濟市將重建鸛雀樓列入議事日程後,受到各界仁人志士的廣泛關注,1992年在全國第六屆旅遊地學術研討會上,近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1997年12月,鸛雀樓復建工程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在歷經幾年建設後,2002年9月正式對遊人開放。

  今觀鸛雀樓,其景獨特,其意深遠。

  新修的鸛雀樓通身採用唐代油漆彩畫裝飾,為四檐三層的倣唐式建築,樓體總高73.9米,坐南朝北,西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來。樓內分六層,主要表現黃河文化和河東文化底蘊,採用浮雕、壁畫、微縮景觀等形式,展示了舜耕歷山、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嫘祖養蠶等遠古傳説和武聖關公、柳宗元、司馬光、司空圖等歷史名人典故,還有冶鐵、治鹽等場景。2013年對主樓四、五層進行了重新規劃設計,通過數字影片、大螢幕互動等現代科技手段,將鸛雀樓的來龍去脈、滄桑變遷展現于遊客面前。

  以鸛雀樓為中心,佔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的景區四週以古典園林分佈,呈“四區十二點”佈局結構,即名樓瀏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名樓中心瀏覽區;黃河風情瀏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和柳園;山水瀏覽區,包括蒼山蒼林自然景觀區、吉祥如意湖和鸛雀苑;康樂瀏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代馬球場和日潭戲水園。

  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根基,以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精神和盛唐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磅薄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成為國內外遊人觀光、瀏覽、休閒、度假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黃河流域唯一的標誌性建築。

  為在新時代賦予鸛雀樓新的意義,永濟市結合景區特色,大打文化牌,如自2012年起成功舉辦四屆的永濟市詩歌文化節“鸛雀樓杯”詩歌大賽已成為永濟旅遊的品牌,2016年還將面向全球繼續徵集第五屆“鸛雀樓杯”詩歌文化節新舊體詩歌大賽作品;根據王之渙詩才名望的故事,景區于2013年打造出的時長20分鐘的情景劇《旗亭畫壁》,逢節假日由景區員工適時演出;景區每天安排場次在六樓進行古樂演奏,以吸引廣大遊客,等等。同時,積極拓展市場,大打行銷牌,除了在周邊城市的公交車、停車場以及高速路跨橋做廣告常年宣傳外,還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運城一卡通、太原及大西高鐵沿線遊關公故里運城一卡通、周邊省旅行社團隊的優惠、三省四市七折的優惠等。

  登上鸛雀樓,遠眺歷史,更能體會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懷現實,更有在新常態下“更上一層樓”的壯志雄心。

  普救寺:千年古剎 愛情聖地

  天下寺廟不談情,惟獨永濟普救寺。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的一曲《西廂記》,把佛門凈地與愛情聖地融合昇華。也正是因為《西廂記》描寫的張生與崔鶯鶯的美好愛情,普救寺這座千年古剎從此名噪天下,成為人們嚮往的愛情聖地。

  追溯普救寺的歷史,不得不把時光的指針撥向五代。相傳當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後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一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此寺更名為普救寺。隨著歲月的更替,寺內殿閣僧舍均已毀坍湮沒,唯有13層、高37米的舍利磚塔(俗稱鶯鶯塔)依然屹立於土崗之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依據唐代佛教寺院的佈局和《西廂記》故事的格局,普救寺得以重新修復。

  新修復的普救寺坐落在永濟市境內的峨嵋垣頭,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這裡地勢高敞,視野開闊,南望巍巍中條山翠若屏障,與中條第一禪林萬固寺南北對峙、遙相呼應;西眺滔滔黃河水,白如銀帶,與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和國寶唐開元鐵牛近在咫尺。

  走進普救寺,但見其規模宏偉,別具一格。寺宇佈局以中軸線為準,依次為天王殿、鐘鼓樓和大雄殿。東側前為經院、後為僧舍等,西路為塔院、西廂書齋,最後是別墅花園。其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在前,園林在後。寺院建築大致分佈在三條軸線上,從前到後,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回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

  寺內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鶯鶯塔了,它不僅是《西廂記》裏張生與崔鶯鶯愛情故事的發生地,而且還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堪稱中國四大回音建築和世界奇塔。這種回音建築,在中國的文化園林中當稱絕藝,全國現僅有北京天壇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和鶯鶯塔四處。所謂“普救蟾聲”,即遊人在塔西以下相擊,可聽到從塔上傳來“咯哇!咯哇!”的蛙鳴聲。這一奇異效應使四面八方的遊客流連往返,每每來此都要俯首擊石,聆聽蛙鳴,讚嘆稱絕。一些聲學專家還把具有“蛙鳴”效應的鶯鶯塔與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與《西廂記》故事密切相關的建築還有“張生西軒”、“梨花深院”、“書齋院”等,其中“梨花深院”最令遊客嚮往,相傳相國夫人、崔鶯鶯和紅娘都在此居住過,故事中家喻戶曉的“請宴”、“賴婚”、“逾垣”、“拷紅”等情節均發生於此。如今遊人到這裡觀賞當年張生與鶯鶯幽會的梨花深院,再抬頭看那越墻的杏枝,“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首千古絕唱的寄情詩便會脫口而出,並深深沉浸在“意似癡,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國家4A級景區普救寺始於寺廟,如今永濟市每年9、10月都會在這裡舉行盛大的“世界情侶月”活動和愛情文化節,不論是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還是度蜜月的年輕情侶,抑或是重溫愛情歲月的金婚、銀婚夫妻,都能在此得到愛的洗禮。就連遊客,都可以參加“坐花轎”、“鎖吶伴奏婚禮”、“情侶暢遊西廂”等許多種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動,讓心中的愛汩汩流淌。

  其實,普救寺寄託著人們一個樸素而美好的願望,就是寺前廣場同心大鎖上所寫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遊在永濟,就是觸摸勤勞智慧的華夏先祖在這裡寫下的輝煌歷史,猶如與先賢對話,以振奮精神;就是感受直抵心靈的愛的美好,仿佛與歷史對接,以接受洗禮。

  如今,依偎在黃河母親懷抱的永濟,正以厚重的歷史為底氣,歡迎四方賓朋的到來!

  席建軍 魏曉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