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黃河入海處 濕地秋色美

  • 發佈時間:2015-10-06 05:05: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河,一路咆哮奔騰,到這裡突然放慢了腳步。前面就是大海,越來越寬的河面,漸漸平靜下來,緩慢地流淌,去擁抱那無垠的蔚藍。這就是黃河入海口,這裡的濕地,被列入了世界重要濕地名錄。廣袤荒涼的濕地周邊,是繁華的城市群:200公里內,有濟南、青島等10多個城市。9月20日,初秋時節,《經濟日報》記者又一次來到這裡。

  河海交匯 人間奇觀

  上午9點多,黃河入海口遊客越來越多,好多人議論要不要乘船到黃河與大海交匯的地方轉一圈。聽説記者多次來過這裡,幾個遊客過來諮詢。黃河入海的壯美奇觀,記者幾次看到的都不盡相同。最讓人神飛魄動是:黃色的河水和藍藍的海水匯為一體,但黃色與藍色涇渭分明,像刀切過一樣筆直,伸向很遠的遠方。記者走過世界許多地方,但這景色,只在黃河入海口看到過。

  當風高浪急的時候,海水和河水會犬牙交錯,但依然黃藍界限分明,像一條沒有盡頭的曲線,跌宕起伏。

  但眼下,是黃河枯水期,水流量不大,風也不大。河海交匯處,海水和河水相互浸染,漸漸融合,模糊了界限。但融合處,依然是一幅美妙的水墨畫。

  遊客們很興奮,興高采烈地照相、發微信。北京遊客蘇瀟請記者幫他們一家人合影。他説,這是有紀念意義的地方,母親河在這裡入海。

  柔軟的泥沙上,很多人一邊赤腳行走,一邊望著河海靜靜地擁抱。腳下這片土地,就是黃河泥沙沉澱、淤積出來的。一位導遊舉著小旗,用喇叭告訴大家:這裡,就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她還在擴大、還在生長……

  登上岸邊的瞭望塔,眼界又開闊了一大圈。蜿蜒的黃河,逶迤而來;遼闊的大海,波濤奔涌。還有那蔥蘢的草木,高飛的鳥群,蔚藍的天空,潔凈的白雲,每一個取景框都是天地相交的地平線。放眼望去,天高地遠,空曠遼闊,蒼涼雄渾。年輕的土地,卻盡顯原始的蠻荒。

  這裡屬於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志勝告訴記者,保護區面積1530平方公里,約佔東營市面積的六分之一以上。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這個面積,相當於山東東營廣饒縣面積的兩倍多,如果按山東省的平均人口密度,可容納近百萬人口。

  王志勝説,25年前,東營市成立保護區管理局。這裡是保護區的試驗區,開闢了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遊客們來這裡可以融入自然,盡享荒原野趣。

  秋色斑斕 風景如畫

  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長王天鵬,長期與濕地為伴。他用詩的語言給記者描繪了濕地的四季風景——

  秋天,是濕地最美的時光。五顏六色的野生花草,色彩斑斕,爭奇鬥艷,給濕地穿上了最漂亮的衣裳。大群的候鳥,將陸續在這裡休養生息,儲存好足夠營養,再展翅高飛,遠走他鄉。

  秋去冬來,這裡會蛻變為一片枯黃,雪原、海冰,呼嘯的北風,給喜歡野遊探險的遊客一個驚喜。與喧囂繁華的大城市相比,這裡是無比寂靜荒涼的另一個極端。

  再到春天,荒原生機萌動,漸漸變綠,一直綠滿天涯。而後,是夏天的瘋狂生長,然後又是秋冬迴圈。

  濕地上,另一個必到的景點是遠望樓。站在樓上望去,寬闊的河道水面對岸,是艷麗奪目的“紅地毯”。它平整如織,伸向遠方,隨時準備迎接八方貴客。王天鵬説,這“紅地毯”由這裡一種耐鹽鹼的植物構成,學名叫做翅鹼蓬,當地老百姓稱其為“皇席菜”或“黃須菜”。春天,它一片碧綠,可作餐桌上一道美味。眼下初秋,開始漸漸變紅。此後,顏色會越來越濃,紅彤彤一片,鮮亮如染,斜陽輝映,猶如燃燒的火。人們賦予它一個名字叫“紅毯染秋”,成為濕地一道奇觀。

  走進濕地,到處都是密不透風的蘆葦。蘆葦已經抽穗,蘆花在秋風中搖曳,豐滿富態,婀娜多姿。王天鵬説,再過些日子,蘆花就會漸漸變白,潔白的葦絮就會飄起來,將自己的種子播撒到天涯海角。

  檉柳是這裡另一位主角。它抗鹽鹼耐乾旱,紅枝綠葉,一年可開花3次,所以也被稱為“三春柳”、“紅柳”。眼前無邊的檉柳林,大片綠色中綻放著淡白色或淡紅色的花,為鹽鹼灘增色添彩。現在,很多濱海城市的鹽鹼地綠化,也種上了檉柳。它耐旱耐鹽鹼,易於管理,景色卻也不俗。

  珍禽匯聚 鳥類樂園

  濕地是鳥兒的樂園。草叢裏,各種清脆婉轉的鳥鳴不絕於耳。不時有成群的鳥兒飛上天空,漸飛漸遠,消失在天外。沙洲旁,水岸邊,到處都有碩大的鳥類在悠閒地捕食、散步,仿佛在向人們炫耀自己濕地主人的身份。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朱書玉説:“東方白鸛對棲息地特別挑剔,它不在深水區棲息,只待在20至30釐米深的水域,這樣可以方便地捕魚。”

  為了吸引東方白鸛前來築巢,管理人員豎起高桿,搭好框架,建起了幾十個招引巢,其中14個已成為東方白鸛的繁殖巢。經這裡遷徙的東方白鸛達800隻,佔全球種群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過去,東方白鸛僅僅把這裡當做遷徙的轉机站,現在有的已經在這裡安家落戶,居住繁殖,從“流動人口”變成了“常住人口”。由此,國家林業局授予東營市“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

  朱書玉告訴記者,近年來,這裡還陸續發現了一些新的鳥種,在現有觀測到的鳥類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黑鸛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51種。越來越多的海鳥和內陸鳥從這裡遷徙、在這裡繁衍,讓這片肥美的濕地成了“鳥類國際機場”。當年保護區建立之初,這裡鳥類有187種;現在已增加到368種,群落數量保持在300萬至400萬隻。尤其是珍稀瀕危鳥類數量明顯增加。

  “眼前的原生態,是保護出來的”,王志勝副局長説起這片濕地,很有感慨:上世紀90年代,黃河曾長時間斷流,濕地淡水嚴重缺乏,海水乘虛而入,黃河三角洲濕地面臨著荒漠化、鹽鹼化、沙漠化的威脅。正是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東營市于1990年成立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給這片曾長期疏于管理的濕地帶來了新的希望。

  王志勝説,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2001年建成後,第2年開始便年年調水調沙,沖刷河道,形成黃河入海口最大的水沙流量,補充了濕地的淡水資源,降低了土地的鹽鹼度。2010年東營市向黃河故道調水,斷流34年的河床全線過水,重現碧波盪漾、蘆葦搖曳的新景觀。

  王立冬長期在濕地從事科研工作,親歷了保護區成立以來濕地所發生的變化。他説,建區以來,核心區、緩衝區原始濕地都實行封閉式管理,嚴格控制人類活動,濕地得到休養生息,走向了良性迴圈。

  夕陽西下,河海交匯處,大海波光粼粼,廣袤的濕地籠罩在一片金色中,天光雲影,又是一番與早上截然不同的景象。朝暮陰晴,春夏秋冬,風雪雨霧,這裡景色變幻,各有奇觀,黃河三角洲這片大濕地,盡顯大自然瑰麗多彩的壯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