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治霾缺失長效治理機制 散霾還需"等風來"

  • 發佈時間:2015-12-08 14: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8日訊(記者 楊淼) 7日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應急辦”)發佈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全市從12月8日7時至10日12時啟動最高預警等級。這是北京自2013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通過以來首次啟動紅色預警。

  這一次霧霾據上次霧霾結束僅僅相隔不到一週的時間,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會長楊朝飛曾向媒體表示,現在霧霾出現的週期短,就是因為治霾過程中長效治理機制的缺失,因為要散霾暫時主要靠風,而本次霧霾間隔短就是因為這幾天冷空氣的逐漸減弱。

  北京霧霾元兇竟是機動車

  紅色預警後實施單雙號限行

  12月2日,冷空氣的到來吹散了北京持續了幾天的重霾天氣,迎來了多日不見的藍天。時隔5日,北京又一次“迎戰”霧霾,北京市民吸著霧霾,在各大網路平臺吐槽,卻無計可施,只能“等風來”。

  日前,環保部公佈了9大城市的追蹤結果,公告稱造成霧霾的主兇已經被找到: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石家莊、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寧波分別是揚塵、流動源、工業生産。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影響北京霧霾的主兇是機動車,不少網友對此結果並不滿意,認為超標排放的大貨車、産能過剩的鋼鐵廠、還有冬季燃煤等等,都會對空氣品質産生嚴重的影響。

  不過從環保部對上一次霧霾的通報來看,整個華北區域的污染主要來源是原煤燃燒和工業排放,北京的污染來源主要是本地排放,其中機動車排放貢獻佔比較大。

  因此,在此次北京空氣污染啟動紅色預警後,按照要求,在全市範圍內實施了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且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不論機動車排放佔污染多少百分比,1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稱,將嚴格控制機動車保有量,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到2020年中心城小客車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內。

  APCE藍、閱兵藍北京交出滿意答卷

  如今重霾之下只能“等風來”?

  2014年北京“APEC藍”、2015年北京的“閱兵藍”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今年的“閱兵藍”為例,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連續15天達到一級優水準,相當於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倫敦、巴黎、莫斯科等城市的年均濃度水準。他説:“北京市PM2.5歷史上首次連續15天達到一級優水準,這在北京PM2.5監測史上是絕無先例的。”監測顯示,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各項污染物平均濃度,均達到了監測歷史以來的最低水準。

  北京市環保局稱,“閱兵藍”得益於“人努力、天幫忙”。

  除了北京本身認為努力原因以外,京津冀在內的七個省市統一實施了臨時強化減排措施,確保幾年活動期間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減排30%以上,其中北京市減排量達40%以上。並通過有效措施對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領域進行治理和實時監控。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閱兵期間光河北一個省停産限産企業就高達3213家,且僅限重點控制區域內。這意味著為了實現“閱兵藍”,北京及周邊地區付出了很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

  通過“APEC藍”、“閱兵藍”治霾的成功經驗來看,治霾除了“等風來”,主要還是“事在人為”,這也就需要在治霾和經濟發展中找尋平衡點。

  霧霾如何破?

  “等風”不如靠“人為”

  2014年,《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提交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降低PM2.5首次納入立法。北京市市長王安順當眾表達了治霾的決心,並表示北京將投入7600億元治理PM2.5。

  北京市環保局規劃財務處工作人員鄭定偉介紹説,北京治理大氣污染的資金主要圍繞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實施投放,重點是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四個領域。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從環保專項資金投入情況來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等燃煤污染防治,以及老舊機動車提前淘汰更新等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投入力度最大。

  據環保部稱,機動車造成的空氣污染主要由汽車本身的排放標準和設備問題以及油品品質低兩方面造成,所以未來新能源車是城市機動車的發展趨勢。除了汽車製造業需要進步,油品行業的“三桶油”也要提高燃油品質、制定更高的標準來根本上降低大氣污染。

  另有專家指出治理大氣污染正確的途徑主要應該抓住三個重點,第一要建立重污染天氣區域應急聯動減排機制;第二強化本地應急減排措施;第三加強重污染氣象條件預警。從“APEC藍”、“閱兵藍”的成功經驗來看,建立重污染天氣區域應急聯動減排機制是重中之重。

  除了政府層面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大外,作為公眾本身也有義務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面對霧霾,我們可以少開私家車、乘坐公共交通、不放煙花炮竹、節約能源、低碳生活,事雖小,但都是在點滴中為治霾做貢獻。

  60年前倫敦的“毒霧”事件震驚全球,英國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治理防治法案,強制倫敦市區的工業電廠全部關閉,並強制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用灶,用天然氣替代燃煤,並對違反規定的居民予以嚴懲,並在市區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綠化。60年後的今天,倫敦早已摘去“霧都”的帽子,政府和民眾所做的努力絕不是靠“等風來”就能實現的。

  我國的華北地區治理大氣污染的道路道阻且長,滴水石穿也非一日之功,但事在人為,期待北京今後迎來“更多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