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政部:我國僅兩成多養老機構具有醫療服務能力

  • 發佈時間:2015-12-07 13: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韓秉志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7日訊(記者韓秉志)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了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就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回答了記者問。

  據介紹,養老是我國當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會問題,而醫養脫節的傳統養老模式是制約養老服務業有序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12億,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5.5%,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老年人就醫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機構達4萬多家,但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只有20%多一點。醫養結合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制約養老機構乃至整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當前,我國醫養結合工作發展較為滯後,存在著一些亟待加以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政策保障不足。與醫養結合有關的醫療、養老和醫保政策受財力限制,對高齡、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保障不夠,很多護理項目不能納入醫保支付,很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力做到、養老機構難以免費做到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到府護理服務。二是養醫銜接程度不高。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未能有效銜接,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不足,護理床位比例偏低,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設施功能不完善。三是服務能力欠缺。在居家和社區養老中,老年人最關注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但目前,很多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結合不緊密,通常只能提供日間照料服務,不能滿足高齡、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在機構養老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種疾病,對醫療服務需求強烈,但由於工資待遇低、職稱評聘受限較多等原因,再加上硬體配置不足,醫療服務能力難以滿足入住老年人需求。導致養老機構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匱乏,流動性大,機構可持續發展程度低。四是工作機制不健全。醫養結合的相關職能分散在民政、衛生計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消防等多個部門和單位,部門間政策、標準不統一,溝通協調機制不順暢,管理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破解養老這一當下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實現“養”和“醫”無縫對接,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民政部部和衛生計生委一起會同相關部門聯合起草了《意見》。《意見》共提出五項任務。一是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二是支援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三是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四是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五是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這位負責人表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近年來,民政部門立足職能,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在加強政策創制和制度創新、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和探索、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探索、理清工作思路和發展理念取得了明顯成效。下一步民政部門將打好“組合拳”,確保醫養結合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一是重統籌,提升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能力。協調配合衛生計生等部門,統籌考慮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設置規劃,加強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開通綠色轉診通道,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集中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鼓勵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方便老年人在社區就近獲得醫療服務。鼓勵支援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科,發展老年病醫院,增加老年病床數量。

  二是補短板,推動完善補貼、報銷支付政策。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的低收入老年人高齡津貼和生活不能自理、經濟困難老年人護理補貼、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會同財政部和全國老齡辦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文件,明確資金渠道、補貼內容和管理方式。進一步發揮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支援作用,協調衛生計生、人社等部門簡化優化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醫保定點審批手續,推動解決異地就醫結算問題,方便老年人異地養老。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對經濟困難老年人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鼓勵和引導公益慈善組織參與老年人醫療救助。鼓勵有條件的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揮示範作用。發揮商業保險的風險分擔作用,支援有關單位開設商業護理保險。

  三是善借力,鼓勵多方社會資源參與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將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作為促進健康養老的重要舉措。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投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加大金融對醫養結合領域的支援力度。 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作用,引入市場競爭,讓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的養老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産業。依託網際網路的發展,推動養老服務資訊平臺與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對接,整合資訊資源,實現資訊共用,為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資訊和技術支撐。

  四是防風險,著力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和監管水準。在打通政策瓶頸的同時,避免個別養老機構"挂羊頭賣狗肉"騙取醫保資金,避免醫患糾紛?養老糾紛在新辦機構中疊加?放大,防範市場出現無序?混亂的局面。要出臺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標準,制定醫養結合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規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行為,形成“寬建嚴管”的監督機制,從而保障養老服務業有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五是抓試點,推進醫養結合難點問題突破。抓好試點示範,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為全國醫養結合工作提供經驗。重點推動以下難點問題解決:發揮居家和社區養老的作用,引導老年人一般診療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鼓勵和引導全科醫生與居家老年人建立契約服務關係,通過定期體檢、到府巡診、家庭病床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在家接受康復護理服務。探索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幫助養老機構中的醫護人員到綜合醫院進修培訓,提升能力。推動落實養老機構醫護人員在職稱評定、專業技術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方面享受與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同等待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