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養老機構三成虧損空置率達48% :缺地缺錢缺人

  • 發佈時間:2015-08-03 10:32:50  來源:瞭望  作者:陳融雪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主任、課題組組長吳玉韶,帶領課題組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調研了12個城市的257家養老機構。

  他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截至2014年底,全國養老床位達554.1萬張,每千名老人平均擁有床位26張。“這個平均數字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準。”

  事實上,近5年來,僅中央和部委層面,就出臺了與養老服務相關的政策文件30多個,由此推動中國養老機構迅速發展。

  但這份研究報告也顯示,被訪257家養老機構三成虧損,2014年,全國養老服務床位空置率高達48%。

  課題組向本刊分析了目前養老機構虧損和空置率高的原因——養老機構追求豪華、未分類管理、地緣劣勢以及政府補貼不夠,是四個主要因素。

  根據相關部門的安排,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已經啟動,一方面要求激發公辦養老機構活力,明確職能定位,充分發揮托底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優化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創新發展模式,拓寬民間資本參與渠道。

  吳玉韶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養老機構重在調結構。未來的趨勢是就近養老,養老機構向小型化、連鎖化發展,檔次結構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

  257家養老機構三成虧損

  2000年,全國的養老床位剛剛達到120萬張,2010年已有314.9萬張。到2014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服務床位已達554.1萬張。

  吳玉韶向本刊記者解釋了“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6張”的意義——發達國家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是50~70張,但是他們的老人標準是65歲以上,中國則是60歲。如果按照65歲以上老年人標準計算,我國到‘十二五’末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到50張以上,在數量上就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準了。”

  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養老機構的運營水準仍待提高。

  《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被訪的 257家養老機構中,48.1%基本持平,32.5%虧損,有盈餘的僅佔19.4%。

  課題組在天津、哈爾濱、重慶、南寧、濟南、太原、南昌、武漢、長沙、昆明、蘭州、福州12個城市,展開了養老機構的專題問卷調查與座談。

  課題組成員、全國老齡辦事業發展部副主任孔偉向本刊記者介紹:“我們在每個城市選擇了30家養老機構,最終獲得了有效問卷樣本257份。”

  對於投資回收週期的預期,40.5%的被訪養老機構認為在10年以上,22.4%的認為要7~10年,僅8.8%的認為1~3年即可實現投資回收。

  孔偉分析説,虧損率超過三成的原因在於,從養老機構自身看,民辦機構多數追求奢華,脫離了當下大部分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沒有對其服務對象精準定位,並且不少養老機構位置偏遠,脫離了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從政府扶持力度看,政府的補貼與扶持亦不足夠;從養老服務市場看,目前還存在著市場發育不完善、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還存在不公平競爭,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

  空置率達48%

  “我國老年人大部分屬於中低收入群體,服務購買能力整體不高。”吳玉韶告訴本刊記者,2014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均2061元。而以此次被訪養老機構為例,這12個城市並不都是一線發達城市,被訪民辦非營利養老機構平均收費2201元/月,公辦養老機構則為1919元/月,對於大部分老人而言負擔沉重。

  《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稱,2014年,中國養老機構空置率達48%。

  對此,課題組副組長、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老齡經濟與産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解釋説,目前養老機構在檔次上分佈不均,呈現“啞鈴型”結構。

  “一些民辦養老機構設施簡陋,空間狹小,服務水準有限;另一些養老機構則裝飾豪華高檔,收費高昂。”王莉莉説,“許多老人及其子女既不願選擇前一類養老機構,又無力承擔後一類的高額費用。”

  根據公共産品理論,公辦養老機構的核心職能是保基本、托底線。而當前,部分公辦養老機構除了收住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等政府托底對象外,還收住部分社會老人。

  “由於對收住社會老人沒有明確的身體狀況、經濟狀況的界定,導致一些低齡、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入住公辦養老機構,而部分具有剛需的失能老人、經濟困難老人,卻被排除在外。”吳玉韶説。

  他認為,哪些老人可以享受政府購買的公辦養老機構服務,要有明確的標準,為此,應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評估標準。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要求“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制度”。但截至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仍缺乏明確的分類管理。

  對此,吳玉韶建議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標準和第三方評估機制。“譬如將養老機構分為自理型、助養型、養護型三類。”

  “‘十三五’時期,我國的養老機構要把調結構作為優先發展目標。”吳玉韶建議,既要大力發展城區中小型和小微型養老機構,也要重點發展養護型養老機構,還要推動農村敬老院轉型發展。

  “公立養老機構將持續長期存在,負責社會兜底,但民辦養老機構將逐漸成為主體,檔次分類將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他説。

  小型化、連鎖化

  養老機構的郊區化,也是虧損和空置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不斷加劇的養老機構郊區化態勢,使得老年人脫離原有生活圈,甚至割裂了他們與其他年齡層人群的交往,致使養老機構原本的隔離化特徵更加突出。”吳玉韶認為,就地養老是未來養老的主要趨勢。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曾于2014年對上海郊區養老機構入住老人進行專題調研,結果證明了老人對生活圈的剛需不可忽視。

  該專題報告顯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其心情和與子女聯繫是否密切正相關。與子女每天通話的老人中80.5%心情愉快,子女每日來探望的老人中88.9%心情愉快。

  吳玉韶認為,未來養老機構的小型化、品牌化、連鎖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未來的養老機構將盡可能社區化。”

  早在2013年7月,民政部頒布《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規定10張床位就能辦養老院,力圖支援民辦小微養老機構。

  而在2015年4月的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新聞發言人陳日發更明確表示,民政部將繼續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支援力度,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嵌入式社區小型養老機構。

  “90%的居家養老需求和6%的社區養老需求,都是嵌入式社區小型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吳玉韶強調,小微養老機構單一網點很難實現盈利,需要擴大到幾十家,實現連鎖經營,攤薄成本才能掙錢。

  但政策上仍有壁壘。比如,按目前國家政策規定,民辦非營利養老機構“不得設立分支機構”,難以實現連鎖化經營。

  缺地缺錢缺人

  政府政策可以在哪些方面提供更多支援和便利?

  《中國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建議,新建居住小區要像建設幼兒園、中小學一樣,按照一定的人口規模比例,配套一定規模的養老服務設施,並同步規劃、設計與建設。要大力發展社區或街道養老,充分利用周邊已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等,加快養老、醫療、教育、殘疾人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整合。

  如土地政策方面,各地政府將養老機構建設規劃納入城鄉總體規劃佈局,確定養老服務設施的土地用途和年限。

  融資政策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創新信貸産品、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範圍,試驗發行養老服務債券、設立養老産業投資基金、貼息貸款等,來滿足養老機構的信貸需求。

  而人才培養方面,這份報告建議國家借鑒“免費師範生”的經驗。

  孔偉告訴本刊記者:“醫護人員的短缺已成為養老産業發展的棘手問題。民辦養老機構的人員配置比重大致為,管理人員、醫護人員、護理人員、後勤人員約為3:2:9:3,醫護人員僅佔12%。”

  “目前我國有100多萬人在從事養老護理行業,但只有不足4萬人是專業持證上崗。養老人才的職業歸屬感低,養老機構招人用人也很難。”孔偉説。

  對此,吳玉韶建議由中央財政專項列支、地方財政專項配套,設立全國和區域性的“免費養老服務員的培養專項基金”,並在全國範圍選取一定數量的養老機構,進行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人才激勵、人才扶持、隊伍優化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