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中國金融體系改革方向 實施科技成果資本化思路

  • 發佈時間:2015-12-06 14: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構建一個現代開放的金融體系是決定“十三五”時期以及中國經濟未來改革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

  中國擁有龐大的金融資産存量,然而總體來看,由於受到金融基礎薄弱的制約以及金融制度的不健全、資本市場不規範和金融機構部門效率低下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金融體系國際化和一體化的發展在短期內滯後於整個市場體系的改革。再加上扭曲的金融體系改革和發展,商業銀行資産品質不高,資金運用的損失率、呆壞賬率高,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扭曲,也産生了大量閒置資産和沉澱資産,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決定了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發達,而高技術産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資金供給相對落後。信貸資金投放一直存在“重大輕小”以及“雙軌制”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為信貸投放集中于政府項目、國有企業、大型企業,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等信貸支援力度嚴重不足。

  其次,金融部門對實體部門明顯産生“擠出效應”。2011年以來,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産出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和背離。但是,釋放出來的貨幣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迴圈,反映實體經濟的工業生産、製造業投資以及商業流通數據依舊十分疲弱,而同時,債務比率上升、銀行隱性不良資産風險集聚升高。根據近期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到11836億元,不良率達到1.59%。預計今年第四季度不良貸款餘額達到12637.82億元,不良貸款率1.67%,預計2016年第四季度不良貸款率達到1.94%。

  第三,貨幣乘數和産出效率下降。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貨幣超發”現象日趨嚴重與中國的貨幣經濟産出效率大幅下降有直接關係。即使銀行資金能夠貸放出去,貨幣供給增加,但是貨幣供應量增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大小還依賴於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在經濟危機中急劇下降,由2008年的0.63急劇下降至2012年的0.51,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近20%。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貨幣供給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水準的下降,即貨幣擴張對經濟産出效果和效率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貨幣乘數與經濟産出呈現出明顯背離的情況——貨幣乘數有所上升,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主要是因為政府為穩定債務和資産價格,信用創造由外轉內不斷深入,但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貨幣乘數的回升更多是為了對債務壓力的緩衝,而非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因此,金融如何真正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發展依然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很長時期內面臨的重大難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發展支援實體經濟的金融體系,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避免金融經濟偏離實體經濟的實際需求,實現金融體系建設的目標從資金籌集型向資源優化配置型轉變。一方面,通過宏觀審慎控制金融系統順週期性、控制信用的擴張速度,避免走向過度負債型經濟。與此同時,加快利率市場化、資産證券化以及直接融資等全方位金融體制改革,疏通社會資金在金融體制內外的迴圈。

  另一方面,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轉型與實體經濟轉型相匹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通過設立專業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援。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建立有利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中小型銀行體系。由於中小型銀行具有很強的地方性,與當地中小企業有著更多的直接接觸,尤其是小型地方銀行與一些中小企業本身就有著産權關係,在信貸結構、資産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和盈利結構等方面與中小企業有更好的匹配。

  “十三五”時期著力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除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體制機制,還應突出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綠色金融體系;推進普惠金融戰略的重點。要突出金融積極實施科技成果“資本化”的發展思路。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驅動型發展,當前亟待建立起有別於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體系而轉向更加有利於經濟升級,更有利於産業自主創新的現代金融體系。這類金融體系應該作為國家的戰略投資體系,通過運用政府財政投入、企業研發和産業化投入、創業風險投資、銀行信貸投入、資本市場融資和科技基金等手段,全方位地為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版提供系統性的金融支援。

  與此同時,國家把推動“金融雙向開放”作為“十三五”時期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目標,而這也是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中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未來五年,國際國內金融環境更加錯綜複雜,中國仍面臨著金融資産配置效率低下,全球金融中心與全球製造業中心在國際分工與利益分配嚴重失衡等問題的挑戰。要在新一輪全球金融競爭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獲得與中國經濟實力相對稱的國際地位,就必須實施審慎、有序的漸進式金融開放和金融國際化發展戰略,促進金融/資本要素的跨國流動和市場化配置,破除制約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使之加快向市場配置型金融轉變。同時,積極調整儲備資産配置結構,以“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略為契機,著力構建有效運轉輻射全球的投資交易與支付清算體系、信用評級體系與金融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中國國際金融話語權。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