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至上的“人身理財”經
- 發佈時間:2015-12-04 06:34:51 來源:杭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于潔婧
採訪宋明華之前,他正在拍攝公司的宣傳視頻。15年的專業保險從業經驗,讓他滿載行業認可和榮譽。
現在的他,是浙江最佳理財師,是世界華人保險大會的公益慈善大使,還是全國保險系統勞動模範。對於個人資産的理財和規劃,他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理財是什麼?有些人狹義地認為,理財就是收益;但實際上,理財是通過合理配置資産來獲取最大利益。收益只是第二位,保證資産安全才是第一位。”宋明華説,“要保證安全,你就必須在理財之前,把‘人身理財’先做好。”
每個家庭都需要兩個“理財存摺”
談到家庭資産配置,宋明華提出,每個家庭都需要兩個“理財存摺”,一個“存摺”是在沒有風險的時候,可以做一些稍有風險的理財投資,而另一個“存摺”則是在風險來臨時應對風險。
“所謂理財的收益,往往是在你各方面狀況都好的時候的體現。而保險的收益,則是在你不那麼好的時候給你保障。”宋明華告訴記者,“所以在個人資産配置中,一個‘存摺’是像銀行理財、證券這些在你沒有人身風險時做的投資;而另一個‘存摺’則是像保險,在有風險時起到‘以小博大’的杠桿作用。”
宋明華認為,每個家庭應當保證10%-20%的資産用於保險理財。“因為往往一場意外,會影響一個家庭3-5年的生活來源,但如果你有了保險,它的保障額度一般相當於家庭年收入的3-5倍,於是在風險來臨時,它就可以給你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在所有理財之前,要把‘人身理財’先做好。”宋明華説,“醫療、養老這部分人生必用的資産一定要安全,只有在沒了後顧之憂以後,你才能拿剩餘的錢去‘冒險’。”
年齡段不同,“人身理財”選擇也不同
那麼,在選擇人身理財的方式時,又有什麼需要遵循的規律呢?
“根據意外、疾病、養老、理財型壽險的不同特點,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理財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宋明華告訴記者。
他認為,對於二十多歲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來説,應選擇消費型的保險産品為主,比如定期壽險、身故險這些低保費、高保障的産品。
在結婚之後,有了家庭責任的壓力,同時也有了一些資金積累,則應配備一些大病類的保險産品。“這種大病類的産品,其實是‘收入損失險’,它就像是一筆生活費,保障的是保險人病後的經濟運轉和生活來源。”
而當進入四十歲的階段,則應注重資産的增值和流動性,這時應選擇養老型的壽險産品。
“養老型産品,比如分紅增值險,因為有複利的累積,所以越早開始準備,它的保單價值會越明顯。”
在五十歲以後,由於健康、財富傳承等方面的考量,投資者則應結合資産的安全、增值和流動三方面來選擇保險産品,而理財型的壽險産品則更利於這時的資産保全和傳承。“保險可以避稅避債的屬性,讓這個年齡段的保險人積累的財富能安全留下,並順利傳承。”
保富階段激進型與穩健型投資比例應三七分
以前,説起保險,不少老百姓都存在偏見;但現在,大眾對於保險的熱度日益高漲。“其實大家對保險認知的變化是跟隨著生活水準變化的。現在越來越多老百姓已是小康或富裕的狀態,所以他們追求過得更好,活得更久。而這個人生目標與保險功能也是不謀而合。”
宋明華告訴記者,他的目標是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他的理財觀念是安全第一,收益第二。“與我個人理財觀念相關,我的家庭資産中七成都是相對安全、穩健的理財方式,包括保險、銀行理財、債券以及固定資産投資,而像股票、期貨這種相對激進的增值投資只佔三成。所以,保富階段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激進、穩健投資比例平分或是三七分。但如果是創富階段的年輕人,我建議他的配置比例應該是我的倒過來的,70%的資産做有風險的投資,30%的資産來保證穩健收益。”
另外,針對現在一些高收益的網際網路理財渠道,宋明華也給出了他的看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理財投資都要遵循規律辦事,超過常規收益的投資要謹慎而行。因為,往往你看中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