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屋脊上“第一書記”的五年堅守:不破貧窮誓不休

  • 發佈時間:2015-12-03 17:41: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網事·感動2015)貴州屋脊上“第一書記”的五年堅守:不破貧窮誓不休

  新華網貴陽12月3日電(“中國網事”記者羅羽 李平 潘德鑫)駐村幫扶,一般幹部幹一屆兩年就換走了,楊波卻主動申請留下。身邊換了三屆人,他卻仍紮根在一處,一幹就是五年多,仍不願放手。

  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社區當第一書記的駐村幹部楊波説:“我就是想帶動村民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村民不脫貧,我就不罷休。”

  別女兒,戰高山

  2010年,六盤水市啟動駐村幫扶工作,農村出生的楊波懷著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成為該市鍾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第一個報名駐村的幹部。而他要去的,是一個名叫海嘎的地方。

  “吃的是望天水,種的是旮旯地,住的是茅草屋……”鍾山區記者站站長吳騰蛟説,海嘎是坐落在貴州省屋脊上的一類貧困村。一個上山走路腳抽筋、下山走路人繞暈的地方,當時每人平均年收入僅1600多元。

  然而,惡劣的自然條件,並不是楊波首要面對的難題,最困難的,是要離開剛一歲多、正在蹣跚學步、還不會叫爸爸的女兒,以及不理解的妻子。但楊波沒多想,幫助村民脫貧,是他要做的大事,耽誤不得。

  “駐村工作,要求幹部一個月至少下村20天。而為了摸清村民的貧窮原因,與村民打成一片,楊波一一走訪全村365戶,吃住在村。”海嘎村主任楊金成説,很多時候,楊波只能通過電話,聽聽女兒在另一頭咿呀學語。

  “我當時想,要想村民跟著自己幹,就要讓村民打心眼裏知道自己是真心對他們好。”楊波説,為此,他尊重每一個村民,心中默默記下每個村民的名字;深入每家每戶了解困難,幫助化解矛盾,甚至跟著村民一起割草喂牛、打掃豬圈、搬磚建房。

  “忙的時候,連續兩個月都沒有回家。”80多歲的村民黃流強説。果然,楊波的真心付出讓他漸漸成為了村民的“楊兄弟”。村民也知道他是真心實意幹事,開始向他倒苦水:董家大院到村中的700多米土路,晴天走路一身灰、雨天走路雙腿泥,出行不方便也很危險,村民希望他能幫忙解決。

  楊波去找了自己的“娘家”鍾山區民宗局,申請了2萬元資金,再苦口婆心勸説村民集資1.8萬元、投工投勞把泥土路修成了硬化路。

  那段時間,他一心撲在了“籌錢”修路上,當妻子打來電話,女兒在電話裏叫出第一聲爸爸時,他才意識到,自己虧欠妻子和女兒“太多”。眼淚止不住在眼眶中打轉……這眼淚中,有辛酸,也有幸福。

  路,如願修好,而他駐村兩年的時間也行將結束。

  父母在,卻遠遊

  2013年,大灣鎮鎮長王淵拿到駐村幹部的名單之後,他驚訝地發現,楊波又要來海嘎了。

  “第一次駐村,只修了一條路,覺得所做太少,對自己很不滿意,也不甘心。”楊波説,那個時候,很多時間都花在了解村民生活、生産上,幫扶實在有限。為此,第二屆駐村幫扶啟動後他又申請返回原地,一心要為海嘎村民脫貧多幹些事。

  “偏遠鄉村、條件艱苦,一般人幹一屆基本就不會再來了,只有真心想帶領老百姓脫貧的幹部才會這麼‘傻’。”楊金成感慨地説。

  楊波就是這麼“傻”。他認定了,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還是要走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發展的路子。

  於是,他一次次跑“娘家”,申請資金,單單為村民修水池就爭取了5萬元補貼;拉上村幹部到其他單位“找錢”,兩次爭取到40萬元,分別建設了500畝的馬鈴薯基地和1300畝的苦蕎基地。

  此外,聽説韭菜坪搞旅遊開發,他一次又一次往項目部跑、磨嘴皮子,為村民就近務工爭取機會。同時,鼓勵村民在景區擺烙鍋攤、賣烤洋芋、建農家樂,創業致富。

  那段時間的楊波,幾乎忙得顧不了家。

  此時楊波的女兒已4歲左右,她記住了爸爸的電話號碼,經常“偷”媽媽或者他人的手機給爸爸打電話,“爸爸,你怎麼還不回來?”女兒的問題讓楊波忍不住流淚。

  2014年3月,患有高血壓的母親病情突發,差點撒手人寰。楊波卻最後一個才知道。

  同年12月,一向身體健康的父親突然辭世。他哭著奔回了家。看到父親的遺體,楊波放聲大哭。

  “父親的離去,讓我開始懷疑,常年駐村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畢竟,虧欠家人太多。”楊波説,尤其是看到之前從高血壓突發中搶救回來、兩鬢斑白的母親,他的心開始動搖:父母在,不遠遊。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大灣鎮以及海嘎村的幹部、村民代表40多人輾轉來看望他,還送來花圈。楊波,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母親悄悄告訴他,繼續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辜負海嘎的父老鄉親。

  楊波默然無言。帶著母親的囑咐,又返回了海嘎,一直幹到第二屆駐村工作結束。

  不破窮,誓不休

  “要幹到哪個時候喲?”

  “村民脫貧我才走。”

  第三屆駐村幫扶,海嘎又出現了楊波的身影。看到他幹了這麼久,總有人好奇地問,而楊波,也總是這樣地答。

  選擇回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海嘎剛建起9個産業基地。這些産業基地是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村民脫貧致富的進程。楊波實在放心不下,急切地想回來,一天也不能耽擱。

  “近年來,依託這些逐步發展壯大的基地,村民還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種植農民合作社’,産生了脫貧致富的輻射效應。”楊波説,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在2014年增長到了6830元,今年預計將突破7000元,並不斷向好。

  “感謝楊兄弟,一次次鼓勵我到景區賣烤洋芋掙錢。”村民黃興祥説。他現在在韭菜坪景區賣烤洋芋,週一至週五每天有二三十元的收入,週末每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他種了3畝馬鈴薯,一年都不夠賣,還要從村民手中購買幾千斤。這些,都是楊波來了以後發生的變化。

  楊波還透露,為了豐富海嘎産業業態,為村民脫貧致富提供多種産業選擇,他跟村幹部還根據海嘎的産業條件啟動了特色養蜂項目,希望未來能夠做出規模,為村民提供更多收入,助力海嘎越變越好。

  村民對楊波也充滿信心,就像村民劉展英編的山歌那樣:楊波來到海嘎村,一心為了海嘎人;電通水通路修好,舊房變成了新農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