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雞窩裏飛出“金鳳凰”——新華社駐臺記者寶島走基層組稿之一

  • 發佈時間:2015-12-03 14:4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台北12月3日電(記者李寒芳、吳濟海、傅雙琪)從台中高鐵站出發,車沿著新中橫公路蜿蜒前行,一個多小時後到達玉山之下的南投縣信義鄉。在一處佔地三畝多的棚架裏,2800多只“咯咯噠”在檳榔樹下、澗水之畔快樂生長。

  這是台灣最大土雞業者——凱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飼養合同”的基地之一。信義鄉布農人全致文每年4月到7月、9月到12月負責養雞兩季,一年可收入四五十萬元(新台幣,下同)。而在契作(契約化生産)之前,他每月收入僅有2萬多元。

  “這裡的農民不願意離開家鄉,而土雞最適合在鄉間養殖,雙方一拍即合。”被譽為台灣“土雞王”的凱馨總經理鄧學凱説。

  這家公司目前在全臺各地共有40多家契作農戶,分佈在彰化、雲林、嘉義三縣。契作加上自養,一年養雞約500萬隻,加上對外接單,一年屠宰量高達700萬隻。

  凱馨1991年創立於雲林縣,當年只是一家鄉間的屠宰廠,現已發展為台灣首家也是唯一取得土雞、烏骨雞履歷生産認證的專業公司,從種雞、孵化到飼養、契約飼養、加工調理,實現一條龍專業化生産。飼養加工量從20萬隻到700萬隻,總值達到14億元。13年間,鄧學凱把家族企業發揚光大,從雞窩裏飛出了“金鳳凰”。

  “我們要把傳統的健康飲食習慣帶回年輕人的餐桌。”42歲的他説,土雞曾經是台灣人桌上佳肴,也是祭祀時的供品。但近20年來,因為外食增加、祭拜減少等,全臺土雞每週消費量從300萬隻下降至約100萬隻。

  鄧學凱表示,雖然知道土雞對身體很補,可現在的年輕人習慣了“洋快餐”中的白肉雞,傳統食物似乎和“老土”劃上等號。

  因防疫需要,台灣當局近年來陸續出臺土雞不能放養、傳統市場禁宰活禽等一系列政策,這讓土雞養殖“雪上加霜”。為擺脫困境,鄧學凱探索借助科技手段,讓雞農找到安身立命的空間。

  如今,凱馨出産的每只雞都自帶“身份證”,掃條碼,每只雞的生産履歷便一覽無遺,可以清楚地溯源到飼養者、小雞來源、何時入雛、飼料及飼養密度、何時打預防針、何時投藥、何時屠宰、雞只大小規格等。此外,公司斥資千萬元進行新品種研發,經過性能檢定、基因選拔,培育出台灣土雞自有品牌“桂丁雞”,並研發了滴雞精、中式藥膳産品和麻油雞、鹽焗雞、土雞肉松等諸多加工品。

  陪記者看完土雞營地的鄧學凱又將前往法國里昂考察“布列斯雞”。布列斯雞一公斤售價高達500到600元,但依然供不應求。鄧學凱希望,此行能學習到“法國土雞”的培育、管理經驗,讓自己的公司未來能成為“台灣土雞燈塔”,將華人鍾愛的土雞種源庫推銷到國際市場。為此,今年鄧學凱還主辦了國際白斬雞論壇,希望從最傳統的白斬雞開始,把平民美食推向國際。

  他更大的雄心是成為“亞洲最大規模的專業土雞公司”。近年來,鄧學凱積極尋求營運模式的突破,以種雞和精料外銷開闢另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並把生産基地直接推廣到海外,不僅“桂丁雞”可以“子子孫孫無窮匱”,台灣“土雞王”還能實現和消費者、當地農民及綠色環境的“四贏”。

  目前,凱馨已在緬甸建立了生産基地,2020年前還計劃將“桂丁雞”推廣到大陸及東南亞地等地。鄧學凱希望凱馨可以于2018年在台灣上市。

  “這些工作都是為了進入大陸市場做準備。”他説。

  2011年,鄧學凱與福建天晨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書,授權天晨集團在大陸銷售凱馨的特色産品。這是自《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後,台灣首家禽肉類廠商正式進入大陸。據了解,凱馨進入大陸的第一批食物主要包括滴雞精、雞肉松、肉乾等,旨在建立品牌形象,其中以台灣民眾喜愛的補品滴雞精為首。

  “大陸經濟現在進入轉型期,會從出口替代進入一個全新需求帶動的市場,求精、求變、求健康安全將成為更普遍的需求。而這正是我們所擅長供應的領域,我們對大陸市場抱持高度的興趣和期待。”鄧學凱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