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養”而“種” 以“養”改“種”——10省區糧改飼試點工作綜述

  • 發佈時間:2015-12-01 14:2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種糧農民,2015年這個秋糧收穫季有點冷:新玉米剛一上市,就突遇較為劇烈的糧價波動,眼看到手的收入縮了水不説,一些地區還出現了賣糧難。

  然而,寒冬之中也出現了一抹亮色:在山西應縣,一畝玉米至少能拿到500元的純收入,在內蒙古通遼,這一數字甚至接近千元。佳績是如何實現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玉米的利用方式由傳統的籽粒收儲利用變為全株青貯利用。這是農業部今年在全國10省區30個縣開展糧改飼試點主推的項目,也是在當前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背景下,農業政策創設的一次新嘗試和主動作為。

  糧改飼試點正在穩步推進

  説起玉米青貯,應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楊培文難掩心中喜悅。

  和以往秋收不同,應縣今年收的不是籽粒玉米而是全株青貯玉米。截至10月上旬,當地共收貯33萬噸,種植戶隨即領回了1.5億元現金。

  “玉米價格好不好還很難説,更別説這麼快就能把現金裝進腰包。”説起今年的玉米行情,楊培文稱,目前山西玉米價格每斤不到1元,去年同期卻達到了1.1-1.4元,這一比較,玉米全株青貯的效果就很明顯。

  在山西的試點縣,按照一畝地至少産全株青貯飼料3噸來計算,每噸440-460元,就是1320-1380元。“而且3噸還是一個低位數,高的達到了6噸。除去化肥、農藥、用水、機播機收的成本700-800元,每畝地至少能拿到500元的純利潤。”楊培文説,這還省去了很多工序,比如減少了時間成本、勞動強度,且資金回籠快,還能實現對中低産田的改造。

  在東北遼寧的試點縣,今年的青貯收穫截止日期被定在了9月28日。因為遭遇大旱,玉米收穫不理想,但相比之下,全株青貯玉米的效益還是要高一些。遼寧省畜牧獸醫局草原處副處長陳衝告訴記者,今年的玉米收購價每斤0.7-0.75元,每畝地毛收入1200元,而全株青貯玉米每畝按5噸計算,可收入1800元。除此之外,收穫完全株青貯玉米,當地農戶還補種了蘿蔔、香菜等,又進一步增加了效益。

  據了解,截至目前,參與試點的全國10省區均已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

  黑龍江:今年3個試點縣種植青貯玉米25萬畝,實際共收貯109萬噸,其中,利用項目資金對試點縣規模奶牛養殖場(小區)收貯青貯補助60萬噸,補助標準為50元/噸,項目共轉化青貯地16萬畝。

  吉林:9月11日,吉林省畜牧業管理局、吉林省財政廳發佈了《吉林省糧改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遼寧:正在對3個試點縣上報的青貯情況進行逐一現場核實,補助資金近日即將下撥到位。

  內蒙古:9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及財政廳聯合發佈了《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河北:選擇行唐縣、圍場縣和塞北管理區3個縣(區)進行糧改飼試點工作。

  陜西:試點方案正在落實,補貼資金的核發也正在進行。

  甘肅:9月21日上報了2015年糧改飼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目前涼州、甘州、環縣三縣區實施方案已經上報,11月即可批復實施。

  青海:目前按照試點方案推進,已青貯飼草33萬噸,佔任務的70%左右,預計今年可收貯青貯飼草35萬噸、燕麥青乾草20萬噸,可超額完成年度試點工作補貼飼草45萬噸的任務。

  寧夏:各試點縣項目驗收工作正有序進行,預計驗收工作將於近日完成。

  籽粒玉米轉為全株青貯增效明顯

  説到青貯,大家並不陌生,可説到全株玉米青貯,相信很多種植戶和養殖戶不一定熟悉。簡單説,就是玉米不收籽粒了,和玉米秸稈一同全部用於青貯飼料。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玉柱向記者介紹,全株青貯玉米莖葉茂盛,植株高大,産量是一般籽粒玉米的2-3倍,其價格高於普通籽粒玉米+秸稈。另外,全株玉米刈割期提前15-20天,有可能多種半季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便於機械化生産,使加工成本降低。

  按當前平均水準測算,種普通玉米一畝地收穫400公斤籽粒和440公斤秸稈,總收入約1000元。而種全株青貯玉米如按每畝3.5-4噸生物質産出計算,總收入則在1200-1500元。

  內蒙古通遼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科技辦主任、研究員韓潤英告訴記者,由於收穫部位不同,青貯玉米地上生物産量是5噸/畝,籽實玉米是0.6噸/畝。今年通遼當地的玉米價格大致在每斤0.8元,一噸就是1600元,加上一畝地産秸稈值100元,按此計算的畝産普通糧食玉米的純收入是565元。而全株青貯玉米按照目前的收購平均價格450元/噸計算,商品全株青貯玉米畝純收入1755元,要比種植普通糧食玉米每畝多收入1190元。當然,這其中還需要考慮運輸距離的問題。

  在養殖環節,玉米全株青貯飼喂方式與傳統飼草和精飼料分開飼喂方式相比,經濟效益也很明顯。據山東祥龍牛羊驢養殖基地負責人湯宏成測算,可使1頭肉牛的飼料成本降低900元,按照一頭肉牛出肉率50%計算,一頭600公斤的成年肉牛出肉300公斤,折算到每噸牛肉的成本相應會減少3000余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單産5噸左右的泌乳奶牛,“優質飼草+精料”的飼喂模式比傳統的“秸稈+精料”的飼喂模式,每日的産奶量一般可以提高1.5公斤左右,牛奶的乳蛋白和乳脂率都顯著提升,而奶牛的發病率顯著降低,總體算下來,一頭奶牛每年可增加效益2000元左右。

  除了經濟效益外,全株青貯玉米的生態效益也很明顯。玉米全株青貯,通過養殖糞污施肥還田,不僅不用考慮秸稈的二次收貯問題,而且還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問題。

  致力於青貯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富裕説,大力推進糧改飼一是實現“改土增糧”。引飼草飼料入田,可以改良中低産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20%左右,糧食産量提高10%-18%;二是可以實現“節糧增效”。草食家畜肉類比重每提高5個百分點,可節約糧食1400萬噸左右,大約是0.44億畝耕地的糧食産量;三是可以實現“增草增畜”。發展糧改飼等同於發展營養體農業,同樣的水土資源,如果生産牧草(飼用作物),生物産量可增加30%以上,可收穫能量比穀物多3-5倍,蛋白質比穀物多4-8倍。因此,發展糧改飼將種植和養殖、草和畜、産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緊密結合起來,符合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符合國際畜牧業的發展方向。

  業內呼喚糧改飼試點繼續深化

  按照糧改飼試點的要求,國家財政給予每個試點縣每年平均補助資金1000萬元,實施週期是3年。可是,在山西省牧草工作站站長謝卓看來,給每個縣區的財政補貼1000萬元明顯不夠。他還向記者坦承,目前推進糧改飼主要存在“引導農民調産難、飼草收儲難和企業週轉難”三大難題。引導農民調産難,一方面是因為農民受種植觀念影響不願意把土地調整出來種草,另一方面是種糧有補貼還有收益,種草後效益並不能馬上體現,因此農民種草積極性不高。飼草收儲難是因為飼草收貯有時限,但受勞動力和收割機械的影響,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收儲完成,造成了極大浪費。企業週轉難是因為企業收購飼草、發展生産等需要大量資金,而目前銀行對企業週轉金貸款缺乏政策,企業運作困難較多。

  寧夏農牧廳飼草料調製科高級畜牧師陳亮也向記者表示,國家財政補貼資金的確有限,但限于地方政府的財力,目前還沒有追加補貼資金。

  在補貼標準上,今年寧夏糧改飼各試點區縣的收貯補貼標準區別很大,利通區為22元/噸、賀蘭縣為50元/噸、沙坡頭區為70元/噸。而對當地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收貯量則以40萬噸封頂。

  談及補貼標準不一致的問題,陳亮向記者解釋,目前寧夏三個區縣均是按照養殖量的情況來分配的,的確對企業的收儲量進行了封頂處理,即單個企業的收儲量不能超過40萬噸。因為“僧多粥少”,政府需要兼顧三個區縣種植戶的整體利益。

  對此,玉柱分析稱,當前全株玉米青貯過程中市場利益分配不均衡,包括土地所有者、種子經銷商、農資經銷商、機械設備擁有者、種植戶、養殖企業、中間商、保險公司等,往往種植戶利益無法保障、承擔風險較大,政府管理部門應該主動承擔協調、組織、服務、監督等職能,以實現相關各方利益共用。

  對如何紮實推進糧改飼,楊富裕認為:一是要準確把握産業定位,加強“種養+”結合。應將飼草飼料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緊密結合,建立種植-飼草料加工-有機肉奶生産-清真食品加工(副産品加工)-貿易(物流)全産業鏈生産體系,以觀光牧場等為主體發展現代休閒旅遊業,打造生態、迴圈、有機、高效、高值種養結合産業;二是要加強科技支撐,建立草畜一體化技術體系。應圍繞草畜各自特點,針對三大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四個重點方向(産品安全、産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統籌開展草畜品種選育、飼草料及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生物發酵飼料調製、草畜能(肥)迴圈、草畜高效耦合等技術研究與技術支撐,提高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建立草畜一體化技術體系。三是要加強政策支援和産學研用相結合,扶持一批商業化飼草飼料種植、加工、銷售、物流等大型企業,促進産業發展。

  “雖然目前糧改飼只是在10省區試點,但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要在全國推廣。”王明利向記者表示。

  11月2日,農業部發佈《關於“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力爭到2020年,常年玉米種植面積佔全國1/3左右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比目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推動農牧緊密結合、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效益提升和産業升級。《意見》指出,該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産量低而不穩,優化該地區玉米種植結構,既是適應性的主動作為,更是戰略性的積極調整。

  這表明,在“糧食安全”戰略下,牲畜飼料用糧已被納入政策考慮,建立完整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打通種養業迴圈渠道,延長産業鏈,提高綜合效益已成為構建新型農業結構的重要切入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