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糧改飼”,讓肉牛産業強健有力

  • 發佈時間:2015-08-26 06:28: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山東省哪最早開展“糧改飼”?可能沒人能説清楚。但在肉牛養殖中,用全株青貯玉米替代部分糧食飼料,陽信縣是最早的。去年以來,當地數萬畝小麥、玉米地被改種專用飼料玉米。“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變“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這種農業種植方式的重大變化,正在陽信縣興起。

  陽信縣洋湖鄉有處耕地成方連片、一望無垠。八里泊村在這片耕地的中心,該村共有3600畝耕地,今年有2800畝流轉給了當地一個知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企業——陽信廣富畜産品公司,種的是很少見的全株青貯玉米。

  記者在地裏看到,麥收後種上的玉米長勢不錯,秸稈比糧食玉米的粗,葉子也更肥大,種的是專用飼料玉米品種,如登海6071、齊丹1號等。流轉的土地種的雖是飼料,但流轉費用一點都不低,每畝1100元,幾乎趕上了糧食豐收年的收成。

  陽信縣畜牧局局長馬文健説,全株青貯玉米收穫期比糧食玉米早半個月,玉米粒剛發硬的時候就收穫。與糧食玉米不同的是,全株青貯玉米穗和秸稈要一同打碎,進入青貯池子,經過氨化,整株玉米就成了肉牛既軟且香的食物了。

  這種做法在奶牛養殖中較為常見,肉牛養殖者鮮有嘗試。山東省畜牧獸醫局畜牧總站副站長翟桂玉解釋説,全株青貯玉米比黃貯玉米(糧食玉米成熟後,只收集秸稈部分氨化)更有營養,如果奶牛一週不吃,産奶量立馬會掉下來。肉牛養殖就不同了,選擇不同飼料,生長效果很難通過肉眼判斷,需從毛色、體重、精神等多個角度全方位評估。

  改變習以為常的飼養體系,並非易事,需要有説服力的數據。馬文健説,實驗論證這件事應當由政府做。去年11月,陽信縣在一處300畝閒地上,種上了山東省農科院的全株青貯玉米“東丹60”。在乾旱之年,試驗田畝産量達到1.2萬斤。

  “普通玉米連秸稈算上,一畝地也才六七千斤的産量。”馬文健説,種一季玉米純收入幾百元,種青貯玉米能達到3000元,而經過肉牛轉化後,産值提高為4000至5000元。

  種植試驗成功後,去年12月至今年6月,陽信畜牧局又在廣富公司的養殖場內進行飼養試驗,將130頭牛分成4組,對比全株青貯與黃貯的餵養效果。試驗結果出來後,他們發現加同等數量的精飼料,青貯玉米餵養的肉牛比黃貯增肥效果更好。換個説法,就是用全株青貯玉米,可以減少精飼料用量。

  “簡單説,原來是二畝地養一頭牛,現在是一畝地一頭牛。”馬文健發現,不到一年時間,除了企業自發流轉土地“糧改飼”外,還出現了其他“糧改飼”的方式。肉牛企業與農民簽訂訂單,由企業提供種子,農民負責種植和管理青貯玉米。一些肉牛合作社社員也主動把自家的土地“糧改飼”。

  陽信肉牛原本是“買全國、賣全國”,從全國購進300公斤以上的架子牛育肥,這樣省事、效益高。但近年來,牛源緊張,迫使陽信發展犢牛繁育和標準化養殖。現在陽信肉牛存欄量為26萬頭,在農區全國第一。要養牛,控制飼料尤為重要。

  陽信糧食連年豐收,但七八成都被用作飼料。翟桂玉説,由於價格上不佔優勢,我國每年都要進口約一億噸飼料糧和飼料原料,這加大了我國糧食直補和存儲壓力。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畜牧業中豬禽肉佔比高達85%,食草型的牛羊肉不足15%。80%糧食玉米、15%小麥和45%農作物秸稈被用作畜禽飼料,這種間接生産方式提供的營養物質總量和生産效率都顯著低於直接生産飼料草。

  記者拿到的一份山東省推進“糧改飼”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顯示,今後5年山東計劃發展全株青貯玉米連片種植面積達50萬畝,帶動養殖場(戶)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基本滿足60%奶牛、30%的肉牛和20%肉羊的飼料需要。

  農牧結合,牛糞也很關鍵。肉牛排尿少,牛糞經過堆積發酵後,可變身有機肥。秸稈過腹還田,反過來又成為飼料玉米的“食物”。陽信肉牛的牛糞多數進了農田。今年,當地又在蔬菜大鎮翟王鎮,引進了一家有機肥加工廠,今後陽信的牛糞可加工為更高級的葉面肥和固態肥,這些肥料適合用於蔬菜和果樹。

  馬文健説,農牧結合在一起,這個路子走通了,陽信這個畜牧大縣就能走向畜牧強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