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宋仁德:讓三江源“草更綠、民更富”

  • 發佈時間:2015-11-30 14:39:3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西寧11月30日電(記者王大千)一手抓生態研究,一手抓畜牧業發展,不僅使海拔4000米高原上種草實現畝産1076公斤的歷史最高紀錄,並成功推廣牦牛養殖新模式破解草畜矛盾,助牧民增産又增收……青海三江源,記載著宋仁德的奉獻足跡,顯現著“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項目成果。

  宋仁德今年49歲,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一直和草原、牦牛打交道。他常説,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草更綠、民更富”。

  上世紀90年代初,從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宋仁德被分配到玉樹州工作。當時,位於三江源頭核心區的玉樹,正遭遇生態惡化與人類發展矛盾日益尖銳的危機:氣候變暖、人口大量增加和牧民生産活動加劇導致草場退化,載畜能力減弱;傳統畜牧業生産效益低下,牛羊越養越多,出欄率卻越來越低。

  “趕著牛羊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遊牧群眾辛苦勞累;從夏牧場到冬牧場,剛剛長膘的牲畜一遇枯草季節就掉膘。更嚴重的是,由於草枯無以為食,冬季牲畜只得啃食草根,草産量不斷下降,造成惡性迴圈。”宋仁德苦苦著力為百姓和草原尋找一條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

  思考、研究、試驗、推廣……宋仁德先後完成了“中國青藏高原放牧牦牛硒營養狀態的研究”、“玉樹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等重點科研項目。1997年,宋仁德通過自學考入日本宮崎大學攻讀畜牧業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留日10年間,與日本宮崎大學、靜岡大學、德國慕尼黑工科大學等合作完成“關於三江源地區放牧牦牛可持續生産系統優化應用模式的研究”、“泛喜馬拉雅地區高山寒冷放牧草地生態保全性放牧系統的研究”等科研項目。2007年,宋仁德放棄國外高薪待遇,回到了三江源。

  這些年,種草養畜、冬季補飼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項目試驗區的草場退化得到遏止,以科技力量“減畜增收”成為活生生的現實。宋仁德意識到,三江源生態畜牧業要持續發展,一定要走“上聯專家引技術,下達牧民見實效”的新路子。

  2010年,作為中組部資助的青海省第7批“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宋仁德赴中國農業大學研修學習1年,為他實現心願插上了翅膀。

  研修1年間,宋仁德與研修單位積極開展了有效的科研合作。回玉樹後,他仍與研修單位繼續合作交流,利用國家肉牛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玉樹綜合試驗站平臺,引進技術為當地服務。

  “這1年的研修,就像是挖金子的人得到了鐵鍬,過河的人找到了橋梁。”宋仁德表示。

  牦牛高效養殖示範戶、玉樹市巴塘鄉上巴塘村牧民俄格説,過去家裏200畝草場養40頭牦牛,每年只有4頭牛出欄,現在其中20畝變成了種草基地,草量翻番。冬季對牦牛補飼,只養35頭牦牛,每年出欄6頭,近3年年均純收入增加8000元。

  5年來,在宋仁德和研修單位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玉樹州創建了11個以高原牦牛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牦牛養殖技術、補飼技術、繁殖技術為核心技術的高原牦牛高效配套養殖技術示範基地,6個重點示範戶,設置了劃區輪牧、放牧強度實驗圍欄,累計培訓牧民3000余人次,合作成效顯著。

  “玉樹地處偏遠,科技服務力量薄弱,僅靠苦幹很難實現大突破,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實現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是必走的路。”宋仁德説,“三江源生態要持續好轉,牧民群眾的錢袋子要更鼓,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