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宗商品價格嚴重下挫 供應過剩成為關鍵因素

  • 發佈時間:2015-11-30 09:18: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已經可以用慘烈來形容。”浙江一家期貨私募基金經理江濤(化名)告訴記者,“今年,我們以做空大宗商品工業品種和適度做多部分農産品品種的對衝策略為主,不過沒有想到近期大宗商品下跌如此厲害,甚至連累基本面偏多的農産品期貨下跌。”

  最近一週,國際商品指數紛紛破位,創出新低。

  彭博數據顯示,追蹤22種大宗商品價格表現的彭博商品指數跌至82.1446點,今年該指數累計下滑21%,當前點位較歷史高點已暴跌2/3,創1999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反映所有國際大宗商品綜合價格表現的CRB指數也在11月24日開盤觸及182.98點,遠低於金融危機暴跌後的低位,更是刷新2001年11月以來的14年新低,而且該點位距離1986年紐交所推出以CRB指數為標的的期貨交易以來的最低紀錄181.83點不足2個點。

  低落的指數意味著,過去由中國對煤炭、石油以及金屬源源不斷的需求推動的大宗商品超級牛市週期早已消失殆盡,回到起點。但令江濤擔憂的是:“即使回到起點也難以判斷,大宗商品的跌勢會就此打住,未來恐怕仍有新低等待市場,而大宗商品的尋底過程往往是交易過程中最難把握的階段。”

   擊穿成本

  今年4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市場出現輪流下跌,黑色、化工、有色、農副各大品種無一倖免,甚至不少品種已經跌至成本線下。

  作為大宗商品市場風向標的原油期貨已經數度跌穿每桶40美元,創近6年新低,而自從2014年中以來,原油期貨的價格已經下跌了約60%。

  有色金屬也是重災區,上期有色指數在11月24日盤中創下1898點,這是指數創設3年多來的新低。該指數自2012年2月高點已經累計下跌43.96%,其中最近一月累計下跌13%。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一度刷新近六年半來新低,2009年5月以來首次跌破每噸4500美元。今年以來,美元計價的銅價累計下跌27%。

  不過,銅還不是表現最差的金屬,鎳才是,LME期鎳自今年1月以來已累計下跌46%。截至11月23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鎳價下跌至每噸8205美元,為2003年7月以來最低。

  與有色金屬同病相憐的是黑色金屬。鋼鐵價格指數已從年初的84.4跌到如今的58.4,鋼價進入“1時代”。螺紋鋼期價亦創上市以來新低。

  11月20日,馳宏鋅鍺等十家鋅廠發出聯名倡議,計劃明年減少精鋅産量50萬噸,此次聯合減産規模接近國內精鋅年産量的10%,國內主要鎳生産商也在討論可能的減産事宜。

  與有色金屬不同的是,鋼廠煤企仍然採取“以量換價”的生存策略,這讓企業的生存狀況繼續惡化,近日,前三季度巨虧的陜西煤業要轉讓旗下幾大煤礦全部股權。中債資信點評認為,雲煤化、太煤化、吉煤等煤炭企業也將面臨經營及財務風險大幅增加。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鋼企前3季度主營業務虧損超過500億元,外加匯兌損失大幅增加,鋼鐵行業陷入全面虧損境地。中國重點統計鋼企的鋼材銷售結算價格不足3.2元/公斤,早已跌破“白菜價”。

  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分析師孫永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論上商品價格下跌會有一個成本底。但是大宗商品的成本是變化的,隨著大宗商品整體價格的回落,成本端其實也是在下降的,並且隨著企業盈利的收窄,企業也在有效的降低成本,在供需大結構之中,隨著下游需求的持續萎縮,供給長期大於需求,從産成品帶動到原料價格的下跌,從下游的收縮倒閉到上游企業的收縮,等待産業鏈整體出清之後,供需關係再次找到一種新的平衡,價格這種傳導機制才會止跌企穩。在供過於求的大格局之中,成本的支撐力度是不足的,暴跌也在情理之中。”

  供應過剩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輪大宗商品快速下跌主要原因首先是週期因素,從2012年開始,大宗商品市場已經進入下行週期,2014年11月大宗商品需求淡季也出現過暴跌。此外人氣信心因素也對市場影響較大。”

  他強調:“最關鍵的因素是結構因素。大宗商品供需結構已經從供小于求轉為供大於求。”

  在此背景下,市場定價中樞原油價格已經重新定位,8月原油曾跌破每桶38美元/桶,9月至今原油一直窄幅整理,這都是為原油30-40美元的常態做鋪墊。隨著原油價格的重估,油氣化工、有色煤炭等板塊也在重新定價。

  不少市場人士也表示認同,商品價格集體走低的核心原因是供需打破平衡,産能過剩導致。

  在各大宗商品中,原油的供過於求情況最為嚴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雖然原油價格從2014年6月以來已經下跌了60%,但原油庫存仍達到了近30億桶的歷史高位。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公佈最新的庫存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連續第9周增長,美國原油庫存增加96.1萬桶達到4.882億桶,非常接近4月觸及的紀錄高位4.9億桶。美國原油高庫存以及創紀錄的産量打壓高成本原油生産商。

  除了美國保持供應力度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維持著每日3000萬桶的供應目標以保持市場份額,但據彭博統計,OPEC過去17個月的産量都超過了上述日産3000萬桶的生産目標。這些因素造成了今天油價跌跌不休的局面。

  更令人擔憂的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於12月4日在維也納召開政策會議,一年前的峰會上,OPEC出乎市場意料作出不減産的決定,致使2014年全年油價跌幅近50%並至今維持在六年低位。

  法國興業銀行和JBC Energy的分析師均預計下月的OPEC會議可能維持當前生産配額,不會為了讓油價維持在每桶40美元上方採取任何行動。基於這樣的判斷,紐約與倫敦市場原油期貨與期權空倉的規模已可以滿足全球3.5天以上的原油需求。倫敦交易的布倫特原油空倉規模增至1.41億桶,為去年10月以來最高水準,僅過去一週就增長了25%。紐約交易的WTI原油空倉自上月初以來增長近60%,增至將近2億桶。

  鐵礦石的供應過剩也是老生常談,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以及力拓等鐵礦石巨頭則堅持不減産,希望以低價格和過剩的供應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除原油外,鐵礦石外,過剩格局還在向更多商品蔓延。世界金屬統計局(WBMS)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1-9月全球銅市供應過剩37.7萬噸,2014年全年供應過剩29.8萬噸。2015年1-9月全球銅礦産量為1418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3.0%。

  遺憾的是在供應難以消減的同時,需求端也沒有改善的跡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12日警告,其屬下的經濟學家正在進一步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因全球經濟風險使得全世界經濟仍將陷於增長遲緩的泥潭中。IMF指出,全球2015的平均GDP增速為3.1%,而2016年為3.6%。這比IMF此前7月的預測有所下滑,當時,其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3%,而2016年為3.8%。這也低於2013年3.3%和2014年3.4%的增長率。

  匯豐控股資深經濟顧問Stephen King更是直接指出,石油價格的走勢在過去15至20年與中國經濟的興衰密切相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可能是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最大的影響因素。

  難以言底

  雖然多個大宗商品價格都創出數年新低,但是業內專家認為,大宗商品仍有下跌空間。

  江濤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美聯儲貨幣政策是左右大宗商品價格一大因素。”全球大宗商品絕大部分以美元計價,美元加息對應的是美元升值,這必然衝擊大宗商品,美元加息風險也是此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誘因之一。

  在美國加息預期下,今年美元對一籃子10種主要貨幣升值9%。近期,美元指數年在10月15日觸及階段性低點93.8後,持續上行近日一度突破100關口,但未站穩。

  花旗集團商品戰略師伊萬·斯帕科維奇(Ivan Szpakowski)此前在一次會議上稱,12月份即將到來,我們對美國將很快首次加息抱有很大預期。

  市場近期也傳言,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2月15日到16日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美聯儲官員將把基準聯邦基金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將是美聯儲近10年來的首次升息。

  伊萬·斯帕科維奇認為:“全球商品市場並沒有完全消化今年美國可能升息的影響。”

  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指出,雖然本週大宗商品價格因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展開反彈,但是反彈只是短線支撐,即使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升級發生戰爭,大宗商品市場的利空因素也佔主導,長期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依然會回到下行通道。

  孫永剛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對於産業鏈還沒有出清的工業品還是有下跌空間,因為價格至供需平衡的傳導機制,只有價格才能倒閉企業出清,也才能完成供需格局新的平衡,因此在下游消費持續走弱的情況之下,只有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跌,才能完成産業鏈的出清。 ”

  花旗集團金屬研究負責人David Wilson稱,隨著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繼續向下,很難説何時能夠觸底。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Jacks也曾表示,在未來長達24個月的時間裏,礦産商、農戶和産油企業或許都無法盼來大宗商品價格的底部。

  不過,劉心田也指出,中國供給側改革或為長期價格見底提供條件。

  “中國大宗商品企業多為國有企業,就業等社會負擔較重,企業、行業自發的減産效果不佳,現在領導層自上而下提出供給側改革,那麼産能過剩企業將會在政策限制限制下逐步淘汰,目前已經看到局部的供應減少,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産能過剩的局面將會發生改變,到時候商品價格自然就企穩了。”(張競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