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原油“雙權”放開 地煉面臨哪些危與機

  • 發佈時間:2015-11-30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劉雪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面對國內實際需求及國際低油價時代到來的契機,今年以來,我國商務部等部門積極推進石化産業和貿易體制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的原油加工企業進口和加工原油,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截至目前,已有7家中小企業獲得了進口原油使用權,其中6家獲得了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專家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原油加工企業獲得進口權。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民營企業一方面應修煉內功,謹慎應對,另一方面,企業間呼籲通力合作,避免蜂擁而上,抬升價格。

  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已經比較多元,中東、非洲、南美、俄羅斯成為主要石油進口地區。但在原油進口貿易主體方面,以前受管理體制影響,原油貿易進口權和進口原油使用權均掌握在少數國有石油企業當中。地方煉油企業的生産原料受到限制,原油獲取渠道極為曲折,因此,一直積極呼籲政策突破。

  這一難題的解決在今年獲得突破性進展。國際能源研究機構安迅思分析師陸曉旭介紹,截至11月17日,中國共有7家地方煉廠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累計獲批額度為每年3474萬噸;另有5家地方煉廠的原油進口額度進入到公示階段,累計額度為1664.88萬噸。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在上海表示,近年來,國際石油貿易格局重心東移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1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佔全球的16.5%;原油消費量佔全球的12.3%。2014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預計到2020年,中國原油需求可能達到6億噸,進口量可能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67%。因此,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拓寬原油進口渠道,向更多原油加工企業開放原油進口權,形成透明公開、主體多元、競爭有序的市場。

  在專家看來,長期來看,隨著“雙權”逐漸放開,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地煉企業獲得“通行證”。未來地方煉油企業不僅可以實現“吃得飽”,而且,受益於全球原油供過於求的現狀,還可以“吃得好”,享受更多選擇權和主動權。

  振華石油控股公司總經理原軍認為,一方面,石油進口産品數量和結構將會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會進口原油而將少進口以前被迫依賴的燃料油、瀝青。另一方面,多元化油種的選擇可能使原油市場資源和價格發生變化,適合地煉設備的原油品種可能隨之走俏。

  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副總裁張留成認為,當前國際市場上供應客戶群不斷增加,選擇權很大。獲得原油進口雙權的獨立煉油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上選擇與自身生産裝置特點相匹配的油種。在資金方面,也改變了國內原料先付款後拿貨的模式,可以採用國際信用證支付,大幅節省企業的資金成本。另外,由於油源不再受限,民營煉廠的成品油銷售亦增加更多自主權。

  隨著原油進口“雙權”逐漸放開,我國民營企業在迎來來自國際市場豐富的資源同時,也面對著極其複雜多變的國際石油市場環境。

  原軍認為,首先,在面對全球油種選擇當中,企業需要結合自身裝置的實際情況,篩選適合自己的油種。同時在國際談判當中,不斷吸取更多的市場經驗,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匯率波動的風險。其次,面對國際油價的頻繁波動,企業需要提升保價保值方面的能力。針對大宗商品金融屬性越來越強的特點,還需要提升金融運作的能力。

  張留成也呼籲,獲得進口資質的煉油企業成立聯合採購中心,避免抬高油價,損害整個行業的利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