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群眾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 發佈時間:2015-11-28 08:32:45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再上一個新臺階,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是實現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還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強大引擎。“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各項改革處於攻堅克難的緊要關口,經濟社會加速轉型,民生工作也面臨更高要求,有量的增加,更追求質的提升。對此,我們唯有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新理念引領民生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更多地把發展成果落實在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上,努力實現有溫度、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發揮好民生保障“減壓閥”和“調節器”的作用,為改革發展凝聚共識、匯集合力。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實現全面小康,重點難點在於補齊短板,其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當前,我省仍有70多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讓這部分人與全省人民一道奔小康,實現“十三五”脫貧目標,是黨和政府作出的莊重承諾,也是一場緊迫而艱巨的攻堅戰。這一剛性要求倒逼我們必須拿出啃硬骨頭的決心,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制勝之道,關鍵在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根本出路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提高造血能力;重點在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阻斷貧窮代際傳遞;基本保障在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激發制度活力,充分調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強大合力。
教育、醫療、住房、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問題,關乎千家萬戶的福祉,決定全面小康的成敗。“十三五”時期,
(上接第1版)一系列民生之問亟須破解: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障民生的關係,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提供更優質的公共産品和服務?如何提高民生保障的品質和效益,把財政投入的真金白銀,轉化為人民群眾實打實的獲得感?如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行業之間的差距,破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就業難等社會課題?抓住這些問題,就抓住了新時期民生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我們要從群眾最關心最期盼處入手,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推行一系列創新之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著力兜底線、補短板、促公平,不斷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維護公平正義是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根基,這就需要我們紮實推進法治福建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好、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人人享有公平正義的陽光,擁有更加出彩的人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惠民生是黨和政府的應盡之責,是加快發展的著眼點和歸宿。我們當強化宗旨意識,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以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韌勁,把各項民生舉措不折不扣落到實處,進一步做細做好民生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把人民幸福的美好願景變為現實,激蕩起八閩兒女同心築夢的磅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