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裝牛人”郝春雨

  • 發佈時間:2015-11-27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她是北京衛星製造廠電子裝聯中心的一名電裝工人,卻有中華技能大師的響亮稱號。她是郝春雨,17歲進入北京衛星製造廠,27歲被破格評為技師,28歲成為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年輕的中青年技能接班人,31歲成為全國技術能手,38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短短20年間,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中國最頂尖的技能人才之一。

  在中國的電裝領域,她擁有公認的最好的技術。

  受院士誇獎的電裝師

  看郝春雨幹活兒,是一種享受!這是原型號“兩總”葉培建院士對郝春雨的評價。

  時光回溯到2004年,某型號衛星在進行發射前的事故預想時,發現了一處事故隱患。由於發射窗口臨近,葉培建決定採用一種最省時間的解決方案,但是這一方案對操作人員的能力要求極高。誰能擔此重任?很多人向葉老推薦了一個人:郝春雨。

  當時正是國慶假期前一天,郝春雨在淩晨三點接到了任務通知,她來不及收拾行李,便連夜踏上路程。當登上2米多高的平臺上親眼看到故障處的情況後,大家才知道此次焊接任務的難度有多大。故障處的艙板只能打開約40度的縫隙,所有的操作都要在這個極為狹小的空間內進行。更困難的是,操作者不僅要在2米多高的空中進行高空作業,而且在焊接過程中雙手沒有任何支撐點可以固定。要知道當時已經進入整星測試階段,各種星上設備已經安裝完畢,操作過程中稍微的觸碰,哪怕是焊接時産生的一丁點兒火星落入星體內部,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郝春雨開始操作。從型號“兩總”到技術人員,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她,生怕漏掉她的任何一個動作。幾十分鐘後,電纜與插頭穩穩地焊接到了一起,不但滿足了焊接品質要求,經查也沒有任何多餘物落入星體。

  至今回憶起來,車間老領導朱賀英都替郝春雨捏了把汗,“我在底下看著都緊張,當時大廳裏的三面大玻璃後面全是腦袋,底下站滿了一堆人,全都在看著她。”

  就是這一次,郝春雨“一戰成名”,人人都知道她能擔大任,身手了得。

  “不安分”的一線工人

  一切了不起的手藝都不是一天練就的,在成為人人讚嘆的“電裝牛人”之前,郝春雨積累了多少,付出過多少,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人是要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的,不能老停留在一個階段。”郝春雨説。

  如果説郝春雨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愛動腦子,不滿足於僅僅是完成任務,這在工人當中非常難得”。電子裝聯中心領導這樣評價。如果按照“聽話出活”的標準來評判一名工人的優秀與否,那麼郝春雨很可能不“達標”。因為她是個“不安分”的工人。愛學習、愛鑽研,有時候甚至愛鑽牛角尖兒。為此,她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北京郵電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學習,為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工作中,她特別注意經驗積累,每當接觸和使用到新的接插件和導線時,她都要將接插件的材料、性能、使用要求和導線的處理方法等進行總結記錄,並在下一次任務中有針對性地傳承或調整。她沒少跟設計負責人“較真”。一份圖紙拿過來,她並不急著執行,而是對著圖紙從頭到尾捋一遍,一旦她覺得不合理,立馬兒跟設計負責人反饋。記得某型號電纜由於首次採用新生産技術,一時間無法給出電纜走向圖。郝春雨承擔了側壁電纜任務後,仔細研究電纜接點表,一邊走線、一邊畫圖,在密如蛛網的導線中梳理出導線接點表和插頭之間的對應關係,並協助設計繪製出了完整的電纜走向圖,按此生産的電纜網減輕了100余公斤。

  出身航太之家,“不能給父親丟臉”

  郝春雨的父親是當時北京衛星製造廠五車間的一名老員工,是我國第一代航太人。她告訴記者,少年時她總好奇父親到底從事著什麼神秘的工作。17歲那年,郝春雨的父親因病去世,年少的她決定結束學業,接父親的班。一方面幫助母親減輕生活負擔,“另一方面我真的很想看看父親做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郝春雨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進廠後,郝春雨逐漸了解了父親的另一面:父親為人正直,是同事們信任的老大哥,父親技能精湛連設計人員都經常向他請教……“你父親是我們的榜樣,你也要好好幹,不要讓他失望。”上班第一天,車間老領導的話讓郝春雨感受到父親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

  “我那時就對自己説,身邊的人都是父親的老同事和朋友,我若做不好他們會説這是誰誰誰的女兒,我不能給父親丟臉,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父親的承諾。”許多年後,郝春雨回憶起當年的想法還是頗為動情。(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