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主線獨特 立意新穎

  • 發佈時間:2015-11-27 01:00: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高尚全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常修澤教授新著《人本型結構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思維》,以人的發展經濟學為理論依據,提出了“人本型結構論”這一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思路。我閱讀了新書,感到是一部主線獨特、立意新穎的經濟結構轉型著作。

  主線獨特

  與物本增長型結構不同,《人本型結構論》著力從“人本主體”角度探索,可以説是一部以“人本”為主線的結構轉型著作。

  該書指出,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多年來雖然強調“調整結構”,但效果並不理想。其深刻根源在於經濟領域沒有完全擺脫“物本位”和“官本位”的影響。對此,作者以人的發展經濟學為理論依據,提出了“人本型結構論”的主線思維。這種“人本思想”符合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12日研究“十三五”規劃時提出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根本理念。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提出的“人本型結構論”主線,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和範疇,而是實實在在的紅線和“核心範疇”。全書將其作為主線貫通到中國經濟的“六大結構”中,使其真正接上“地氣”。他認為,六大結構各自存在不同的問題。他將核心範疇的“落地”比做輪船在“錨地”拋“錨”,對每個“錨地”都要精準性地“錨定”。

  他的“拋錨”總的來説是精準的:需求結構,瞄準提高“居民消費率”和“民富支撐”;供給結構,瞄準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要素投入結構,瞄準創新者的“心靈放飛”和造就一代“無限制的新人”;資源環境,瞄準生態福祉和“環境人權”;城鄉結構,瞄準填平城鄉之間的制度“鴻溝”;區域結構,瞄準區域協調、防止板塊碰撞。通覽全書,“人本型結構論”在邏輯體系上“打通”了,初步形成一個以“人本”為主線的體系。這是該書的第一個顯著特色。

  思想新穎

  一部著作的生命力如何,關鍵在於有沒有自己的思想,有沒有“新理念”。《人本型結構論》,可以説是一部試圖用“新理念”探討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著作。

  以“人本”為主線的結構轉型體系,本身就是思想新穎,自不待説。需要指出的是,書中所連結的作者2009年在中改院“國際論壇”提出、2010年3月12日在《經濟參考報》發表的長篇訪談——《中國正面臨第三波歷史大轉型》,明確提出了新階段五個新理念“人本、綠色、創新、協調、改革”,與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有某些相通之處,也頗有新意。作者在五六年前提出這些理念,並一再堅持,是難能可貴的。

  我還注意到,在書的第二章“人本型結構論的真諦:以人的發展為導向”一開始,作者畫了一張中國GDP增長指數與居民收入增長指數兩條曲線圖,從圖示可清晰看出:GDP增長指數勢頭強勁;城鄉居民收入線雖然也在上升,但與GDP相比兩者離差很大,且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是在此基礎上,作者發出了“人的位置在哪”的“探問”。兩條曲線圖及其“人的位置在哪”的思考,也是思想新穎的。

  除此之外,針對具體結構轉型,該書也提出了若干有新意的思想。

  我看了該書,有一個強烈感覺:書中一些新觀點,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長期研究不斷探索的結果。從書中將當年一些歷史原件“立此存照”來看,作者治學紮實嚴謹,其對中國經濟結構及其體制問題作過多年研究,具有厚實的理論積澱。一些新觀點正是在此基礎上所作的深化、昇華和新探索。從書中看到, 1980年,作者曾以《“竭澤而漁”,後患無窮》為題,發表論述“可持續發展”的論文,後出版《廣義産權論》,在此基礎上新書系統闡述“四線推進”生態福祉:1986年,作者曾提出“人本經濟學”課題申請,後出版《人本體制論》,發展到本書提出“人本是結構轉型的命門”; 1988年,作者曾提出“四沿(沿海、沿江、沿邊境、沿鐵路幹線)開放發展戰略”,由新華社內參上報中央並被吸納,此次,進一步提出“新四沿戰略”;1989年,作者曾在《經濟研究》卷首發表《企業創新論》,後出版《創新立國戰略》,此次,書中進一步提出“創新雙驅動(經濟與人)”; 2005年曾提出發展服務業的決策研究報告,並出席國務院服務業規劃座談會,此次進一步提出“供給結構:重在發展與人相關的服務業和新興産業”等等。這再次證明:理論上的新思想不是單憑一時靈感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以貫之而又不斷探索和超越的艱苦努力。

  結構合理

  本書在結構安排上,設置“三層樓”的結構,是合理的。

  ——頂層設計。提出問題:中國經濟結構面臨歷史性轉型;繼之,確立本書的基調:結構轉型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導向。頂層設計有點高屋建瓴之勢。

  ——中間層次。本書的核心部分:旨在回答究竟如何按照人的發展導向來推進經濟結構的轉型,或者説,在經濟結構升級過程中,如何貫徹“人發經濟學”的邏輯?這部分,按“經濟結構”內在的邏輯設置七章。

  ——落地部分。最後一章即第十章,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體制支撐,落地部分雖只有一章,但十分厚重堅實。實踐表明,中國經濟結構長期失衡且難以得到有效調整的深刻根源,在於現行體制的掣肘和制約。如果沒有經濟體制乃至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經濟結構的改造、升級、轉型,都是不可能的,該章可視為全書的結論,乃壓軸之章。

  語言生動

  這本書的文風比較清新,較少“八股氣”。就語言來説,八個字:

  “軟性”。書中的話語是談心似的,娓娓道來。例如,前言中作者“把多年探討的心路歷程向讀者作一訴説”,似朋友聊天,平易近人,感到很溫馨。

  “形象”。一部學術著作,很容易寫的枯燥、乏味。本書秉承他一貫的風格,力求形象生動。如以奧運“五環旗”比喻未來中國的“五環”改革等。

  “用典”。作者“用典”是“馬、中、西”三個維度。“馬”,例如引用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每個人自由的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的經典語句;“中”,多處引用老子《道德經》的經典;“西”,引“一千個哈姆雷特”等。

  “哲理”。書中作者創造了一些自己的格言警句。如,“結構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賦予的,而是‘人’參與造就的。人,曾經釀成一個舊結構;人,也可以依照規律創造一個新結構。”再如,“眼睛,有白眼球、黑眼球,但關鍵是瞳仁;結構有這部分、那部分,但核心是‘人本’;中國結構轉型———必須抓住‘命門’”。出版社把這句印在腰封上,其深刻的哲理足以打動讀者,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