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揭秘APP偷流量黑色産業鏈:製作者日賺33萬元

  • 發佈時間:2015-11-19 16:01: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光焱  責任編輯:金瀟

  病毒App每天“賺錢”33萬元

  攫取暴利

   既然製作這些病毒App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那麼製作者能賺到多少錢?據高祎瑋介紹,近期360網際網路安全中心截獲了一款名為“流量僵屍”的木馬病毒,木馬可聯網從控制伺服器上下載關鍵詞,並使用下載的關鍵詞來模擬用戶的搜索行為。

  揭秘黑産運作 訪問行為價格5元~20元/千次

  近日,佛山龍女士手機3小時用掉23GB流量事件鬧得沸沸颺颺,最終調查結果為手機App感染病毒,數千次重復下載文件導致大流量被“偷走”。近期多個案例顯示,手機流量異常,多是App惹的禍。

  “究竟製作這樣App的人,能得到什麼?”在屢次出現“偷流量”App惹禍的新聞後,不少用戶都有此質疑:“偷流量”App有啥好處?廣州日報記者多方採訪獲悉,“偷流量”App背後的黑色産業鏈(俗稱“黑産”),偷流量的訪問行為市價為5元~20元/千次,可以為此類App製作者每天賺取至少33萬元。遺憾的是,普通用戶無法通過辨別哪個App“有鬼”,借助知名的手機安全軟體,對手機流量消耗進行管理,能避免流量和話費損失。

  記者調查

  “偷流量”App 不止是為了“炫技”

  “‘偷流量’的App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病毒,對手機用戶的影響最大,程度也最深。”日前,通訊領域技術專家王生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另一類是山寨手機的“後門”,儘管大部分手機都是品牌貨不會做這些事,但依舊有些小品牌做這些事。還有一類就是惡意軟體,這類軟體雖然有合法的功能,如看視頻、天氣預報等,但設計不規範,屬於“三無”App。所謂“三無”,即無開發標準,無安全檢測,也無軟體和網路適配考慮,消耗大流量、影響網路使用等。

  製作這三類App的人,動機無非有二。一是“炫技”,控制用戶的手機,這類製作者會拿到用戶的隱私資訊,也可能借此發動對網路的攻擊等,但並非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另一種動機則更直接,就是通過病毒App拿到用戶資訊,出賣資訊或者通過上傳下載産生的流量費用獲利。

  360手機安全專家高祎瑋表示,獲取經濟利益這類目的在病毒App製作中非常普遍,如惡意下載軟體,這些軟體均是收費需要推廣的軟體。例如此前發現的一款名為“幽靈推”的病毒,會隱藏在一些流行工具軟體中,當用戶非正規渠道下載並安裝這些工具後即中毒,病毒會下載一系列惡意App,“偷走”用戶流量的同時侵犯用戶的其他利益。

  案例1:

  用戶淩晨4時流量被“偷”

  11月5日,廣州移動用戶致電10086客服熱線,反映自己的手機淩晨4時多産生了異常大流量數據。經廣東移動技術人員核查,初步判斷該客戶手機感染了病毒,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向位於浙江杭州的一個伺服器自動發送了需求指令,該伺服器隨即向用戶推送大量無意義的資訊數據,導致産生高額流量。

  在此過程中,運營商的流量消費保護機制生效,連續向該用戶發送了54條流量提醒短信,但因事發淩晨,用戶未能察覺。目前,廣東移動已封堵了病毒伺服器的IP地址,並根據流量“雙封頂”保障機制將流量費限定在500元,退還了用戶異常流量費用。

  案例2:

  手機4小時偷跑23GB流量

  11月1日和8日,佛山龍女士的手機接連出現大流量消費。11月10日佛山電信聯合涉事手機廠商大神檢測、比對、分析得出結論,8日上午不到1小時內産生的12GB流量及1日上午4小時所産生的23GB流量,均是由於手機內部裝有一款高清兒童視聽應用程式,此程式反覆訪問並重復下載文件所産生。

  據報道,技術人員調取了龍女士8日的上網記錄,發現手機在10點48分~11點29分有2000多次在同一網站重復下載文件的記錄,累計流量高達12GB,與龍女士當場查詢到的流量清單完全一致。而在4小時跑23GB流量事件中,用戶連續收到7條短信提醒。目前,根據流量“雙封頂”保證機制,運營商亦退還了用戶異常流量費,並將此款“偷流量”App向相關部門報告。

  揭秘“黑産”運作

  40萬人從事隱秘“遊戲”

  日前,網際網路金融安全聯盟成立大會上,騰訊安全管理部總監黃磊表示,當前網際網路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是流量的採購及提供增值服務,在此基礎上進行流量“變現”,這是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創新服務的基本形態,因此網際網路經濟競爭的內核就在於流量的獲取、分發與變現。而網路“黑産”也以流量為主戰場。

  他透露,這裡匯集了大量的犯罪行為,如非法數據的竊取與交易、網路攻擊與敲詐勒索、網路詐騙、手機木馬、挂馬與人海戰術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從事網際網路“黑産”的業者超過40萬,而涉嫌泄漏用戶資訊量已超過千萬級。地下産業鏈發展也從個人、單體小作坊,逐步到分工精細,上下游配合的産業鏈。

  “以木馬病毒為例,製作者要上傳病毒到應用商店,同時支付推廣費;應用商店再傳播木馬到用戶手機,隨後就能‘偷’手機流量,而這些流量的去向一般是指定網站或導航搜索——因為廣告主會根據流量、日活等數據來支付推廣費。最後,這些網站再與木馬製作者分成。”高祎瑋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眾多的從業者在這個鏈條上生存,相對應的則是手機用戶流量被“偷走”。

  攫取暴利

  既然製作這些病毒App主要是為了經濟利益,那麼製作者能賺到多少錢?據高祎瑋介紹,近期360網際網路安全中心截獲了一款名為“流量僵屍”的木馬病毒,木馬可聯網從控制伺服器上下載關鍵詞,並使用下載的關鍵詞來模擬用戶的搜索行為。

  “按照每千次query(訪問請求)5元~20元的一般市場價格計算,此類木馬可為製作者每天賺錢約33萬元~134萬元的經濟收入。”他説。然而,製作這樣的病毒,推廣所需要的費用,相比每天的“收入”,則是九牛一毛。

  另據早前報道,獵豹移動對“幽靈推”病毒伺服器推廣的App進行分析統計發現,平均每個App的推廣價格在1.5美元(約合人民幣9.6元),中毒手機每天平均被安裝3個商業App,則每台中毒手機每天給病毒集團帶來4.5美元(約合人民幣28.8元)的“收入”。按照目前全球90余萬台中毒手機日活躍計算,病毒集團每天可以獲取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47.6萬元)的收益。

  另外,目前眾多網際網路創業公司靠點擊、日活等數據獲取投資、估值,病毒App能夠幫助這些所謂的創業公司實現目標——通過“偷”用戶流量來造假數據。佛山龍女士手機2000多次重復下載某網站的文件,或是如此。而其他網站有了流量,也能夠通過後向收費“變現”。

  來自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的手機安全報告顯示,手機病毒是盜取手機流量的“真兇”之一,2015年上半年,在Android病毒類型中,資費消耗類病毒比例最大,佔比達到79.18%,排名第一。這類手機病毒被二次“打包”到一些熱門應用中,偷偷在後台啟動,私自下載其他應用、彈出廣告或推廣病毒牟利。

  用戶難題

  肉眼無法辨識“偷流量”App

  採訪中,多名專家均向記者表示,此類App大多會倣冒或篡改熱門應用,用戶很難通過肉眼識別。因此,建議用戶安裝360手機衛士、騰訊手機管家之類的手機安全軟體,一方面可以查殺木馬等惡意程式,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流量監控功能,隨時觀察手機流量使用情況,避免惡意App帶來損失。

  為了應對“偷流量”的手機病毒,運營商紛紛推出了流量保障機制“雙封頂”,避免用戶的流量損失。其中,中國移動“雙封頂”為500元/15GB,中國電信和聯通均為600元/15GB,即用戶當日的流量費限定為500元/600元,超出部分不再收取;最大流量為15GB,超出則斷網。遇到流量異常,手機用戶應第一時間向運營商反映情況。

  另外,用戶下載應用軟體要選擇官方認可的渠道,從正規應用商店進行下載,不安裝來歷不明的軟體。也不要隨意打開來歷不明的網址連結,或掃描未知內容的二維碼。

  同時,應用軟體安裝或運作申請許可權時,對涉及讀取短信/彩信、讀取通話記錄、讀取聯繫人、讀取位置資訊等隱私數據的要謹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