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亂石崗上孕育新産業——貴州關嶺探索石漠化治理和精準扶貧調查

  • 發佈時間:2015-11-26 11:03: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貴陽11月26日電(記者王念、羅羽)石漠化面積逾540平方公里的貴州安順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近年來實施“生物治理﹢産業扶貧”,逐漸走出了一條既“粧點”山坡又鼓起村民錢袋的路子。昔日的亂石崗上,青色的花椒樹、李子樹以及火龍果等經濟作物先後開枝散葉結出碩果,成為生態治理和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綠色産業“兩條腿”走路

  “以前這12畝石漠化荒地種玉米,畝産最多200斤,按市場價5角一斤算,不過1200元。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火龍果,一畝地300元,12畝就是3600元,還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合作社的火龍果賣出後又能分紅,比外出打工強多了。”看著荒坡上長出的一排排綠色火龍果作物,關嶺縣花江鎮蓮花村村民黃信江感嘆道。

  “蓮花村去年之前還是貧困村,全村25平方公里面積,石漠化約佔十分之六。”駐村幹部周齊兵介紹,為了既治理石漠化,又推動村民脫貧致富,2014年初,縣農業、扶貧等部門根據蓮花村的低熱河谷氣候特徵,引導該村成立合作社,流轉石漠化土地1200多畝,帶動135戶、650多人種植火龍果。這項特色産業既美了荒坡,又富了村民。

  關嶺是貴州石漠化現狀最複雜、等級類型最齊全、分佈面積和範圍較大的區域之一,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佔全縣1468平方公里的37%。同時,關嶺還是貧困縣,石漠化山區正是貧困人口聚集區。

  關嶺結合當地條件,因地制宜,通過引導石漠化地區種植經濟作物,積極探索石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貧困戶(村)經濟得到改善的有效途徑。目前,全縣建成花椒基地2.7萬畝,為項目區農戶平均每戶帶來1.6萬元以上收入;引種建成火龍果示範基地2.3萬餘畝,項目區農戶1.2萬人實現每人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

  轉産:給老百姓吃“定心丸”

  儘管玉米等傳統作物廣種薄收,但要想讓老百姓調整産業結構、轉種火龍果等新經濟作物可不容易。周齊兵説,原因在於老百姓承擔不起風險。

  關嶺打出多套組合拳,從資金、技術等關鍵環節給老百姓吃“定心丸”。板貴鄉推行“項目扶持﹢金融支援﹢技術指導﹢農戶經營”的種植模式,農戶在轉産完成5畝火龍果種植和管護後,可享受政府每畝3000元的補助、每畝2000元的貼息貸款扶持以及農業技術部門定期的指導和培訓。

  蓮花村探索貧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以合作社為核心推行“442”分配方式,即村民流轉給合作社的土地除了有300至400元的土地流轉費,還作價入股,政府的財政補貼資金轉化為村集體和農戶的股權,火龍果銷售收益由合作社、農戶、村集體按4:4:2的比例分成。

  “光是合作社每年按時發放的土地流轉費,村民就沒有了風險。”蓮花村村主任黃顯友説,加上分紅,更是穩賺不賠。此外,合作社為社員及其家庭成員繳納社會養老保險,村民也有了就地務工機會。

  “兩條線”嚴保“底子”廣開“路子”

  “品質是産品的生命線,品牌則提升産品價值。”關嶺縣農業局局長江華雷説,就像火龍果,即使産品再好,如果老百姓背上“地攤”賣,金果子也賣不出好價錢。産品有銷路,老百姓有錢賺,以産業推動石漠化治理和精準扶貧的步伐才能越走越穩。

  圍繞保品質、創品牌、擴銷路,關嶺探索構建了以加工企業和産業聯合協會為重心的“兩條線”。

  花椒産業建立“市場﹢加工企業﹢農戶”一條線。加工企業收購花椒保障椒農利益,收購覆蓋全縣2.7萬畝椒園,成品統一推向市場,有利於産品品牌推廣和提升。品質監管體系倒逼椒農提高種管水準和原材料品質。

  火龍果産業建立“經銷商﹢産業聯合協會﹢農戶”一條線。政府有關部門強化與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的合作,引進生産技術,建立産品種管標準化體系。同時積極申報“關嶺火龍果”地理標誌保護。全縣火龍果相關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組建産業聯合協會,對産品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標識、統一銷售,進一步打開市場。

  “政府還創建了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積極開拓銷售渠道。”江華雷説,目前打造的“板貴花椒”系列産品和“關嶺火龍果”這兩個較大品牌,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市場空間也在打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