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中醫健康服務新模式
- 發佈時間:2015-11-26 02:32:0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啟示錄
只需在手腕上綁上一個感應器,然後對著一台儀器伸伸舌頭,再在電腦上簡單地做做問卷,不出3分鐘,一份關於你體質類型的診斷表就新鮮出爐啦!11月11日,在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記者見識了這個現代化的“機器人中醫”——中醫數字化四診儀。這台儀器通過問診、面診、舌診、脈診四個子系統,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客觀、全面地採集人體資訊,並將所採集的資訊按照中醫理論綜合分析,從而辨識出人體體質,幫助分析受試者處於健康還是亞健康或疾病狀態。
數字化中醫四診儀:
三分鐘搞定一次微體檢
“通過面色、舌象和脈象以及一些簡單的人機對話的問診系統,我們三分鐘就可以搞定一次微體檢,而且中醫望聞問切四個要素全部包括。”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季光教授介紹,這款數字化的中醫四診儀是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和道生公司聯合研發的一款現代化的中醫體質辨識設備。季光認為,要遏制我國近年來慢性病飆升的局面,需要做到重心下移、關口前移,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正好切合這一需求。“但中醫參與到老百姓的健康服務當中去,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不能實現量大面廣的老百姓的全覆蓋。要實現這樣一個以社區、家庭、居民個人為重點的健康服務,必須在技術手段和産品上下工夫。”
季光介紹,這款中醫四診儀的研發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技術手段,“實現健康狀態採集需要實現四診的客觀化,首先是脈象的客觀化。從醫生主觀根據你的脈象變化判斷病情,到現在我們可以用圖譜把脈象變化記錄下來。但這款儀器已經在此基礎上提升了一步,直接把圖譜轉變成數字,有了數字就可以實現智慧化。其次,創新了面舌診的採集技術。因為中醫的面色舌象的判斷對環境有要求,如果不能在技術創新上面實現突破,也不能深入到社區、家庭和居民。所以,我們改變了對光源的需求,從特殊光源到普通光源,同時我們提升了對面色舌象資訊的識別能力,在普通環境下就可以做到95%左右的精準識別。第三個技術的突破是脈象感測器的突破。最開始我們做脈象的客觀化採集是一個點,但現在推出的是24個點在寸關尺的部位進行採集,這樣脈象採集的資訊就更加精準。在解決了資訊採集技術以後,要解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是怎樣讓資訊整合起來發揮作用。我們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攻克了資訊整合技術,建立起一個健康狀態辨識的模型。”
“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可以讓老百姓覺得比較懸乎的中醫有了客觀的數字和形象來記錄,而且也能比較客觀的反映老百姓的健康狀態。”季光透露,由於完成這樣一套健康自我體質辨識只需要三分鐘,目前這套設備已經在上海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北京等地的大型三甲醫院得到了應用。
雲中醫智慧系統:
“網際網路+”中醫健康服務新理念
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慢性病的嚴峻形勢對中國的健康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深厚中醫歷史底蘊的上海,選擇了嘗試構建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服務新模式。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鄭錦介紹,上海是比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各個領域都圍繞這項工作開展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由於中醫對慢性病、亞健康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因此,上海設立了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這個中心就落戶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她透露,“設立上海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或工具,來推動中醫藥技術更好地服務老百姓。比如説在醫院就診過程中,怎樣方便病人預約,方便病人就診,方便病人的藥物配送到家裏,就應用到了簡單的‘網際網路+’的手段。”鄭錦透露,“在原來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協同中心更加注重用科技的、大數據的手段來研究名中醫的經驗,把所有的名醫工作室的經驗都變成了一個大的數據庫。”
季光透露,像中醫四診資訊數據庫目前就已經容納了約15萬人的數據量。“這個數據量是基於15萬人次的後臺數據,在這個大數據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對一個居民做出健康、亞健康或者疾病狀態的判斷。”季光認為,如果這樣一個智慧中醫的服務産品能夠更大範圍推廣的話,數據量的積累將會更多。“這將有利於網際網路+中醫健康服務模式的推出,”季光介紹,為了推動網際網路+中醫健康服務模式,上海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還開發了一系列的智慧中醫産品,比如雲中醫APP。
“雲中醫應用的智慧鏡、智慧手錶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位,它是面向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可穿戴式的産品,或者是居家裝配的這些産品,比如裝配在家裏衛生間的鏡子。它要求這個鏡子既要有特殊的用途,又要相對來講美觀,所以在産品的外觀上設計得更具親和力,産品的性能也要求更加穩定,而且服務的精準度要更高。”季光介紹,“通過這樣一套系統給出的結論是我們老百姓能夠切身體會得到的,憑他掌握的一定的中醫知識,能夠認識、理解並且接受這樣一個結論。這裡面除了中醫採集的四診資訊之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我們要把這些資訊與老百姓日常的基本醫療資訊結合起來。”
政産學研用:
促健康服務模式全國推廣
季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此,上海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中心跟上海萬達資訊進行了合作,把老百姓在醫院裏就診的資訊、各項檢查資訊等診斷資訊蒐集在一起,再把這些資訊和中醫的資訊結合,給老百姓一個更加精準的檢查結果或者診斷結果。“比如我們在徐匯區和浦東區做的高血壓糖尿病兩類人群的健康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我們現在干預兩年的效果來看,首先是老百姓對疾病的認知率達到100%,大家都知道了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危害。其次,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疾病人群通過我們的健康服務以後,他們的血壓和血糖控制達標率比對照組提高了20%,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效果。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實際的效果,上海的糖尿病聯盟主動邀請我們這樣一套健康服務模式參與到上海300萬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中。”
季光説:“從試點區域的老百姓來看,這樣一個服務的模式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老百姓平時到社區去量個血壓測個血糖,測完之後看到我們中醫的服務工作站,把面色、脈象、舌象資訊採集傳遞給我們,當積累到一定的數據時,我們就會給這個服務的對象反饋一個健康服務的報告,還是很受歡迎的。”但他認為,“網際網路+”中醫這樣一個健康服務的模式,要能夠大範圍的推廣,取得更好的效果,還需要政産學研用這五個不同的群體緊密的聯合。
“我們現在只是走通了産學研的結合,學校通過技術創新,然後企業把它作為一個産品來實現,産學研這條路走通了,但還要政府來主導。”季光透露,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高度關注網際網路+中醫健康服務這種新模式對健康服務的作用,“而我們通過後臺推送的增值服務,最終建好政産學研用一條鏈。”季光説:“這條鏈建好了,整個網際網路+中醫健康服務模式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發揚光大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