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黨報談"人的城鎮化":別把目光盯在人口市民化成本上

  • 發佈時間:2015-11-24 08:03:3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的城鎮化”應該算大賬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城鎮化要更多地關注人的發展和民生改善。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公共服務、産業發展等方面巨大的資金需求,需要各地積極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以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設計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投融資模式,確保新市民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但是7.5億城鎮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在城鎮落戶,不能在城鎮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

  這組數據,直截了當地指出了我國城鎮化過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問題。在過去的城鎮化中,受傳統政績觀和利益機制的驅動,我國的城鎮化更多地被簡單化為“土地的城鎮化”,而非“人的城鎮化”,這也導致了城鎮化與“圈地”和“造城”畫上了等號。到頭來,馬路寬了、樓房高了,但基本公共服務卻沒有同步覆蓋,人們也無法享受到城鎮化帶來的福利。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城鎮化要更多地關注人的發展和民生改善。但是,在促進人口市民化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的過程中,地方上也面臨著不小的現實壓力——錢從哪來。畢竟,戶籍制度改革以後,將有更多的人獲得均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的機會。正因如此,在地方債壓力下,一些地方把目光盯在了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上,推進城鎮化的積極性、進度打了折扣。

  對於人的城鎮化,應該算大賬,看長遠。城鎮化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是支撐中國經濟結構性變革的重要力量,也承載著廣大農民的“中國夢”。

  從經濟結構轉型和提質增效的角度看,人口市民化將帶動消費的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從而改變地方上長期以來過度依賴粗放投資的做法,使投資結構得到改善。此外,人口市民化,也有利於使更多人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享受改革發展的偉大成果,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要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而按照此前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45%左右,並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戶籍制度的改革,本質上是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因此,實現1億人的城鎮化,不能只簡單地解決其身份問題,更要讓他們進得來、住得下、有保障,讓他們能享有與市民相同的待遇,使其安心“紮根”城鎮,才能真正釋放出潛力和活力,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公共服務、産業發展等方面巨大的資金需求,需要各地積極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以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設計好符合本地實際的投融資模式,確保新市民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使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穩步提升。同時,也要嚴守政府債務管控的“紅線”,保障社會投資的應得收益。(作者 洪觀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