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供求平衡

  • 發佈時間:2015-11-24 07:19: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一新的提法,也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新的理論基礎。

  近段時間以來,各方圍繞“供給側改革”正在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多數觀點認為,管理工作已從需求端轉向了供給端,從總需求管理轉向了總供給管理。今後工作的重點,應當是如何解決好供給側的問題了。

  從表面看,確實如此。既然提出“供給側改革”,那不正是説明供給側存在問題嗎?工作的重點,自然也要轉向供給端了。關鍵在於,當下的需求端,也不是完美無暇,也不是可以置之不管。對供給側進行改革,決不是就供給論供給,把需求置之一邊,而是要通過改革,改善供求關係,實現供求關係的平衡。對中國來説,只有供求關係平衡了,經濟發展才能真正步入新常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實行的是需求引導供給、供給改善需求的發展策略。原因就在於,物資的長期短缺,為以需求為核心的供求關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鋼鐵、水泥等與建設關係密切的行業,一直被認為是必須以舉國之力發展的行業。因此,改革開放後建設的第一個影響最大的企業,也是鋼鐵企業。但是,隨著生産能力的不斷增強,物資短缺矛盾的不斷緩解,市場供求關係也在發生著積極變化,多數領域已經不再存在物資短缺問題,慢慢地,供求關係也達到了平衡狀態。有的行業,則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形成新的供求關係不平衡。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樣的不平衡現象就更加嚴重、更加突出了。

  為什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那麼來勢洶洶,中國卻能夠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從容應對,甚至挽救了整個亞洲經濟,就在於那時的市場供求關係是平衡的,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對我國生産的産品是需求比較旺的。即便供給側存在矛盾和問題,也被需求端的旺盛所掩蓋了,未能爆發。但是,供給側存在的高産能、低效率、低品質、低效益問題,對需求端提出了太高的要求,更何況,需求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以後,也進入了增長的瓶頸期,根本滿足不了供給側超生産能力的供應。這樣,供求矛盾就越來越突出了。

  所以,提出對供給側進行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現狀的。而“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自然也應該是産能過剩、結構失衡、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産品缺乏品質和品牌優勢、沒有核心競爭力等方面,而不僅僅是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對政府來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如何制定好改革的規則,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企業這個市場主體的作用,讓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和競爭要求作出選擇、作出改變。如何仍然採用行政干預和組織的方式,就必然會形成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地方與企業之間的衝突,使改革的阻力增大。特別是地方政府,會為了自身利益,強行阻撓各項改革措施的實施,阻撓“供給側改革”。因為,“供給側改革”很大程度上需要對塊塊利益進行調整,使産業結構更加合理。只有讓市場對“供給側改革”更多的發揮作用,讓企業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主體,“供給側改革”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

  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供求關係。供求關係能否平衡,僅有“供給側改革”是遠遠不夠的。在強調“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應當統籌兼顧,協調運作,抓好需求端的改革,重點在疏通流通環節、消除各種障礙、提高服務水準上下功夫,從而使供給和需求能夠基本平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