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消費升級:五穀雜糧也精彩

  • 發佈時間:2015-11-23 06:33:40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杭州11月22日訊

  記者 翁傑 通訊員 陸衛東

  2015年省農博會開展首日,蕭山新農都會展中心的旱糧展示展銷區裏,市民魏先生和許多前來逛展會的人們排起了長隊,只為品嘗一隻“不一般”的包子。

  “這可不是普通的包子,它可是使用馬鈴薯做成的。”只見,展區工作人員一邊解説,一邊揭開一屜新的蒸籠,將一隻熱氣騰騰包子遞了過來。魏先生咬了一口,發現除了個頭比普通包子小一點,口感稍帶一點韌勁,幾乎和普通包子難以分辨,不由得嘖嘖稱奇。

  馬鈴薯做成的包子、番薯做的年糕、玉米做的小零食……五穀雜糧成為本屆農博會的一大亮點。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旱糧走俏農博會的背後,是我省近兩年來旱糧産業的突飛猛進。據省農業部門統計,今年我省旱糧播種面積達696.84萬畝,同比增加32.95萬畝,佔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36.1%。

  五穀雜糧搶手

  在和平會展中心的一樓展區,前來參展的嘉興農戶周國良正忙著補貨,將自家展臺上重新擺滿一包包塑封的大豆、赤豆、黑豆等有機旱糧産品。“沒想到,這些東西在農博會上那麼好賣,才兩天的功夫,之前帶來的幾箱都賣完了。”周國良説,他一早又新調來一批産品。

  周國良種旱糧已經有年頭了,他説這幾年隨著人們對主食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旱糧越種越有滋味。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聯合周邊102個農民,組織成立了嘉興市明星農産品專業合作社,將300多畝旱地主要用來專種雜糧。

  不僅如此,兒子周高峰如今也子承父業,一邊進行有機種植,一邊還搞起了網店,進行網上銷售。“一看這樣兩斤裝的大豆,經過簡單加工,塑封包裝後能賣到合作社的。”周高峰説,雖然現在合作社賣糧主要還是靠傳統渠道,但他相信網上消費群體對旱糧的熱情能把這塊業務越做越大。

  離周國良的展位不遠處,上虞崧廈鎮胖子食品廠的展位前擠滿了人。原來,這裡的主打産品年糕和別處不同,不僅有傳統水磨年糕,還有各種顏色的雜糧年糕。“暗紅色的是高粱年糕,紫色的是紫薯年糕,黃色的是玉米年糕……”展位負責人潘奇扯著略微嘶啞的嗓子説,一般的年糕,哪家都有,可她的雜糧年糕可不多見。“這兩天生意太火爆了,你看我這嗓子都變啞了。”

  玉米餅、番薯片、薯條等雜糧小零食在農博會上也同樣走俏。一位阿婆手拿半包沒吃完的玉米餅,又一次來到海寧海州香禾食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對銷售員説,“你家這玉米餅又香又脆,而且不是很甜,適合我的胃口,再給我拿10包。”展位負責人吳張清説,他們公司主打産品就是玉米餅,這幾年業務發展很快,今年銷售額已經突破千萬。

  旱糧種植看好

  旱糧産品熱銷農博會的背後,是浙江旱糧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越來越多的浙江農戶正是看到這一點,嘗試引進新品種,將以往土地“冬閒”的時間利用起來,提高畝産效益。

  在磐安縣豐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番薯地裏,番薯已到了收穫的季節,倉庫裏儲藏了不少收下來的番薯。“我們這裡的番薯品種可不少,種得最多的要數新品種迷你小番薯。”合作社負責人厲秀月説,這個品種最俏,前陣子剛有上海、杭州的客戶過來拉走了35萬斤。“一公斤賣3塊多,農戶種一季一畝地就能有3500元。”

  厲秀月告訴我們,他還在嘗試更多新品種。去年,合作社剛引進了一個新品種“美國豆薯”,畝産量只有500斤左右,但因為口感好,賣到4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提高畝産效益,除了新品種,還少不了創新農作模式。在蘭溪市馬澗鎮的馬鈴薯生産示範基地,秋馬鈴薯剛剛結束采收。“現在我一年種三季,從地裏‘刨’出的東西越來越多。”基地負責人周福陽説,他第一季種春馬鈴薯,第二季種水稻,第三季再種秋馬鈴薯,每畝純利潤少説也有3000元。

  “類似周福陽這樣的輪作模式在浙江正越來越多。”省種植業管理局旱糧專家蔡仁祥介紹,目前,我省已經探索出了10多種旱糧高效栽培模式,包括“雙季小番薯-蔬菜”、“高粱-蔬菜”、“馬鈴薯-水稻”、“大小麥-春大豆-晚稻”、“蠶豆-玉米-晚稻”等種植模式。

  這樣“一地多用”的模式對土地有傷害嗎?對此,蘭溪市農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黃洪明表示,這種輪作模式茬口搭配合理,不僅土地利用率比較高,而且由於不同作物之間的輪作,能夠減輕了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對提高品質和産量都有幫助。

  種旱糧,既鼓了浙江農民的腰包,又攥緊了飯碗。為此,省政府于2013年出臺《關於加快發展旱糧生産的意見》,鼓勵利用冬閒田和低丘緩坡、園地、山地等旱地發展旱糧種植。《意見》指出,在經農業部門認定的旱糧生産基地內種植玉米、番薯、馬鈴薯、大豆等旱糧作物,省財政按種植土地面積給予每畝125元的直接補貼;對在果園、桑園和幼疏林地間作套種同一旱糧作物100畝以上的種植者給予每畝20元的直接補貼。

  産業鏈條延伸

  政策支援讓我省旱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然而,産量提升之後,旱糧如何避免賣難?

  生産紅薯粉絲的臨海市東塍鎮的福祿豆面合作社採用的辦法是:根據加工訂單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在市場價格較低時實行保護價收購,確保基地農戶種植旱糧不虧本。“去年我們根據訂單與農戶簽訂了1750畝地的生産合同。”臨海市福祿豆面合作社理事長周才康介紹,這樣農民種得更放心,我們加工生産也更有底氣。

  在諸暨,綠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産業化經營打消旱糧種植戶對銷路的擔憂。“通過旱糧深加工,我們帶動了周邊1.5萬畝甘薯基地。”公司負責人馮永才介紹,目前他們已經研發出了多個系列20來個品種的産品。去年,還新造了一條“甘薯薄脆”的生産流水線,生産的“紅薯薄脆”、富硒薯片等休閒食品。

  “綠康對旱糧深加工的探索,正是我省延伸旱糧産業鏈要走的必經之路。”省種植業管理局旱糧專家蔡仁祥説,然而,目前市場上的旱糧加工産品還相對單一,加工方式也較為初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旱糧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

  蔡仁祥説,其實旱糧深加工的發展空間還很大。“以馬鈴薯為例,它可以加工成馬鈴薯全粉,用於製作各種我們日常吃的食品。”他説,這次在農博會的旱糧展示展銷區讓大家品嘗的肉包子便是用馬鈴薯全粉和小麥粉做成的,口感幾乎和普通肉包一樣。“另外,它還可以做成‘人工米’,這種米混合了小麥粉和馬鈴薯全粉,從營養上來説並不比普通大米差,而且在國際上這種功能米也很流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