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加速馬鈴薯産業開發撬動薯業市場深度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7-30 14:40: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記者魏夢佳、程露、郭鑫)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也是數百年來中國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今年以來,隨著中國政府提出將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讓其逐漸成為中國主糧作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作物越來越受到民眾和外界關注。

  28日至30日,被譽為薯業“奧林匹克”盛會的世界馬鈴薯大會在北京西北部的延慶縣召開,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的開發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全球37個國家的800多名馬鈴薯專家共商薯業合作與發展,而近200家薯類企業也趕來參展,謀求合作商機。

  業界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中國作為馬鈴薯生産和消費第一大國,推進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市場潛力巨大,不僅有利於緩解未來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和口糧品種增産難之間的矛盾,還將帶動國內龐大的馬鈴薯産業市場深層次發展。

  農業部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達到創紀錄的60710萬噸。然而,儘管糧食持續豐收,人口增加、城鎮化快速推進等因素都推動糧食需求持續增加,糧食供需形勢仍不容樂觀。預計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

  為此,具有適應性強、增産潛力大、營養豐富等諸多優勢的馬鈴薯得到青睞。近50年來,中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總産量均迅速增長。去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5570千公頃,鮮薯産量9500多萬噸,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成為馬鈴薯生産和消費第一大國。

  農業部29日表示,將進一步加快選育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品種,建設優質原料生産基地,研發主食産品及加工工藝,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産品向産業化系列製成品轉變,形成馬鈴薯與穀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下一步,還將利用南方冬閒田、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採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産。據悉,在不擠佔三大主糧前提下,中國計劃使馬鈴薯面積擴大至1.5億畝。據預測,未來馬鈴薯成為主糧後可提供4000億斤的糧食供給。

  儘管總産量龐大,但中國馬鈴薯單産和每人平均消費量還較為落後。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調查顯示,中國馬鈴薯單産量僅為17.7噸每公頃,大大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單産水準,增長空間很大。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在此次大會上介紹,中國每人平均馬鈴薯消費30多公斤,而歐美發達國家一般在70公斤以上。“今後根據需要和生産條件,馬鈴薯往主食化方向發展市場開闊,將有利於補充我們的糧食資源”。

  “馬鈴薯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全部七大類營養物質,賴氨酸含量遠高過小麥和稻米,可開發出營養健康的主食産品。”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表示。

  市場的潛力和中國加快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化開發步伐,也讓眾多薯類企業看到了商機,加快擴容升級。

  來自山東的希森馬鈴薯産業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告訴新華社記者,現在企業已在北京和山東建設了上千畝的育種基地,並依託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力量,成功培育出18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品係。

  如今,企業在北京延慶的基地年産微型種薯1.5億粒,約佔全國總産10%,並已在全國9個省區市示範和推廣種植300多萬畝。

  “多年來我們吃薯片、薯條都是進口,國內做不出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種子落後,品種不行。”梁希森説,“國家加快馬鈴薯主糧開發對企業來説是利好消息,我們將加大育種力度,增加種植面積,將來讓農民都能用上我們培育的好種子。”

  內蒙古淩志馬鈴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閆洪信也帶著馬鈴薯全粉等産品前來參展。他説,公司現已建成5個現代化農場、7萬畝高標準種植基地。今年秋季,還計劃將馬鈴薯全粉生産線擴建到每年1.5萬噸。

  “馬鈴薯這個産品太豐富了,國內市場需求量很大,我們非常看好。”閆洪信説,他打算將國外的30多種馬鈴薯産品陸續引進國內銷售,尤其是“各種口味的‘數字薯條’,年輕人肯定喜歡。”

  儘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要使馬鈴薯推廣成為中國主糧,讓更多産品惠及民眾,還需對馬鈴薯整個産業“精耕細作”。多位專家表示,目前中國馬鈴薯市場還面臨著良種缺乏、生産和利用水準偏低、加工成本較高、品質監管體系不健全、民眾消費觀念陳舊等諸多問題。

  本屆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未來將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發展中國家提高塊根、塊莖類作物的生産力和産業水準,目前種源資源庫正加緊建設中。北京亞太馬鈴薯交易中心也相繼成立,將搭建資訊服務、交易定價、過程追溯、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産業網際網路平臺,服務馬鈴薯全産業鏈。

  據農業部透露,目前馬鈴薯全粉佔比30%的第一代馬鈴薯饅頭在北京上市,現已在全市200多家超市銷售。而馬鈴薯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産品的第二代馬鈴薯主食産品也已成功開發,為更多消費者享用馬鈴薯主食産品創造了條件。

  未來,馬鈴薯饅頭、麵包、餅乾甚至是冰淇淋、蛋糕和飲品等多種産品,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消費者面前。“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更加追求健康,過去人們把馬鈴薯當做是‘窮人’吃的食物,現在也要更多宣傳它對健康的益處,引導百姓健康飲食和消費觀念。”盧肖平説。(參與采寫記者:檀易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